“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通过“课程链”的建设,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课程结构调整,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

在教材建设方面,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应用性较强的优秀教材;争取到2010年编写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教材1~2本。

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到2010年拟建设“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4个专业(硬件)实验室;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达到80%;不断充实、完善实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还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到2010年,拟建设2~6个校外实习基地。

2010年,在对“十一五”专业建设成效及问题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IT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以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又制定了“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的总目标是:到2015年本专业达到教学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师资及教学条件好,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院级品牌专业标准。

分项建设目标是:

1)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五年内,建设1~2个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2)建立和完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实习教学基地,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3)坚持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以主干课程为建设重点,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逐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进一步规范教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用制度机制保障教学中心地位。

专业建设方案主要内容见第三部分5.2。 (2)规划实施情况

在学院政策及经费的保障下,经过4年多的专业建设,本专业较好地实施了

5

“十一五”建设规划方案。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形成由教授为带头人,年龄、职称呈梯次,学缘结构合理的、由17名自有、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师资力量,聘请资深教授主讲主要课程,青年教师的培养取得较好成效。

仅专业实验室就投资了200多万,“十一五”期间已建成“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4个硬件专业实验室及软件专业实验室(设在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建立九个校外实习基地,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本专业软件类课程实验放在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完成,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提供给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微机有200台。

进行了“计算机专业软件课程”、“计算机网络方向课程”、“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课程链建设,对优化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教学文件建设。已出版教材2部(其中2010年出版1部),参编教材1部。开发了作业、考试系统等网络资源。

开展了6个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行了以网络工程项目为对象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学生团队创新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近三年获校级以上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的奖励62人次,其中,省部级奖励11人次。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3%。

1.3人才培养方案

(1)本专业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受到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网络应用与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网络应用与管理的基本能力,综合素质好与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要紧跟目前行业、企业中主流技术。有利于学生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因此,计算机专业认真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改善课程结构,调整了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紧跟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技术,使专业基础理论够用,强化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08、09级的培养计划增加了主流技术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6

1)设置两个专业方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需求,本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

2)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主要是以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及专业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实践和创新教育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A公共基础模块:主要是为人文素养、科技素质奠定基础的课程; B专业基础及专业模块:专业基础有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学Ⅳ、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多媒体技术、数字逻辑、JAVA语言程序设计、专业外语等课程,主要负责是知识、实践创新技能培养。专业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微机接口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

C专业方向教育模块: ①计算机应用方向课有编译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测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工程化程序设计(.NET)和嵌入式系统应用。 ② 计算机网络方向有互联网及其应用、网络集成技术、Linux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实践、网络应用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专业能力培养。 在原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调整了课程结构,增加了当前主流技术应用型课程。08、09级的培养计划增加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化程序设计(.NET)”、“软件测试”(应用方向)、“嵌入式系统应用”(应用方向)、“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网络方向)、Linux操作系统(网络方向)课程,减少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课程。

D实践和创新教育模块:有课程实验、上机、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课外创新、实践训练等,主要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3)专业类课程设计了三个课程链:

①“计算机专业软件课程链”(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导论+办公自动化软件实训+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B+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软件综合设计

② “计算机网络方向课程链”(为学生进行工程训练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互联网及应用+网站设计、建设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页设计+网络编程+网络集成技术+网络安全

③“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链”

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

7

4)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体系。 集中实践教学达36周:

① 设置实践能力强的课程,加强技能训练。08、09级的培养计划增加了“JAVA课程设计”、“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② 实施双证教育。09级培养计划18门专业基础课程和6门方向课程中,“计算机应用”方向和“计算机网络方向”分别有11门和15门课程兼顾了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专业人员程序员考试和网络工程师考试科目,为实施“双证教育”创造了条件。

2009级培养计划总学分202,其中课程教学学分(含课内理论与实践)158,占78.2 %;集中性实践与课外实践学分44,占21.8 %,集中性实践36学分,占总学分的17.8%;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课内实验、课外实践)学分77.7学分,占总学分的38.5 % 。必修学分178,占88.1%,选修学分24(含课外实践),占11.9 %。学时学分分配合理,文本及格式编制规范。 (2)人才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较好。2008-2009学年各年级必修课计划合计25门,变更只有2门。变更原因是专业主要课程相对集中,适当分散安排,使每学期教学时数相对均衡。变更都按程序审批,办理变更手续。根据培养计划,每学期有执行计划并根据相应教学文件组织教学,制定相应的理论课程表及实践课程表具体执行。

本专业实行了“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三个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技能学习结合,学生工学结合,即学生上岗工作与学习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专业基础条件 2.1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院重视实验室建设及经费投入,实验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实验室设备经费由2007年的563.24万元,到2009年增加到610.24万元,其中公共基础实验室 159.26万元,专业基础实验室216.14万元,专业实验室234.84万元。学院注意发挥公共基础实验室及部分专业基础实验室的设备共享的作用,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并在购置计划、论证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与更新仪器设备。本专业实验教学设备在同类学校同专业处于先进水平,很好地满足了本专业实验、实训、

8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