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线索来明假借、系同源、考证古书词义的方法。 □ 语源分为系源和推源两类。

□ 判断一个训诂好坏的标准是:看是否符合语言规律、看是否符合文情语境、看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 注释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从语言文字、文情语境、事理逻辑、客观史实等多方面进行验证。

□ 当今社会,训诂学至少可以应用于文言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三大领域。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正义。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释玄应,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释慧琳,凡一百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翻译题 翻译:《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 翻译:《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

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召南,行露篇》:厌yi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毛传》:“岂不,言有是也。” 译:路上那潮湿的露水使人厌恶,只有那些早夜而行的人,才会满身沾上这种可厌的露水。(用以比喻,“没有失礼就不畏强暴”。

《史记,伯夷列传》: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译: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是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 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翻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针密线地加以弥缝。

《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2《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译:我君绝对料想不出你们派兵伐楚的缘故。

3、《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译:并不是我没有酒去遨游用以忘忧。

4、《大雅,常武》:王命卿士,南仲太祖。译:周王在太庙任命南仲为元帅。

5、《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译:原,隰虽然是人们聚集的场所,但人们所求的是兄弟。

6、《小雅,吉日》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译:从漆沮那里驱赶禽兽,把禽兽赶到天子的猎场去。

7、《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译:周内:就是织文绣花的意思。这就是说,“吏治者”在上奏狱辞时,还怕上面批不准,就像冶金那样对狱辞加以千锤百炼,又像织绸那样细叶密线地加以弥缝。

8、《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亨根据全诗的基调,认为“君子好逑”,“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诗人的一种向往,并不是已成的事实,所以用“宜为”、“宜以”、“宜有”来说明。

译:如果有这样德美兼备的女子,应当成为君子的嘉偶;应当用琴瑟之音以谐好;应当有钟鼓之音以相乐。

9、《战国策,齐策》: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译:“美女充下陈”就是在阶下充满了载歌载舞的美女的意思。陈的本字是墀。

《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句读: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翻译:卫王发怒,找来卫巫,让他去侦探诽谤国王的人。卫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诽谤国王的人报告厉王,厉王就把批评的人杀掉。

2 《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句读: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翻译:房子前壁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

3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句读: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翻译: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

4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翻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好衣服穿,有肉吃,年轻人没有挨饿的,挨冻的,(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而不实行王道的,还没有这种情况。

5 《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句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翻译: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 6《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句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翻译:熊在咆哮,龙在吼鸣,岩泉在震响,它们的声音使深林战栗,让高山惊动。

7 《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句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请您不要帮晋国灭郑国,这样对您对郑国都有好处。

8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句读: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翻译: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

9 《论语?八佾》: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句读: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东西可去争抢,如果一定说有的话,那就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吧。但也会相互作揖礼让后登台,下场后还要互相敬酒。这种“争”也显示出君子的风度。”

10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句读: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翻译:你怎么还能理解我的意图?如果只活到60岁的话,你的坟墓上的树也该有两手合抱那粗了!

分析题

1《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廷内,弗洒弗扫。”毛《传》:“洒,灑也”。试分析毛传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答:《说文?水部》:“洒,涤也。从水,西声。古文以为灑扫字。”《说文》多次用“洒”的本义为训,应读同今“洗”字。《说文》又有“灑”字,是散水于地之义。可见“洒”用作“灑”,是本有其字的通假,所以毛亨认为有解释的必要。

2 谓之、曰、为 “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传:上曰衣,下曰裳。

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

3 谓 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可能是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人或事。

《汉书?循吏传》: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颜师古注:胜谓以威力克而杀之,安谓以德化抚而安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统称,谓孔子也。”

4 犹 “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用来解释词义时,主要是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汉书?陈胜项籍传》:良与俱见沛公,因伯自解与羽。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