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优质教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优质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琥珀优质教案

《琥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板书: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 (真实) (想象) 发现 ↓ 价值

二、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2.课外阅读。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色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横线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息”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息相关”的“息”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的“息”应选__ 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①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________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________

③短文把翠竹比作绿色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________ 【答案】 (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正确;②错误;“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梅。③正确

故答案为:⑴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⑵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⑶借物喻人⑷A;B;⑸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⑹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借物喻人写法的把握能力。

(4)一字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和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