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优秀导学案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赤壁赋》优秀导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赤壁赋》导学案

审核 编制 使用高 一( )班 第 组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1.鉴赏本文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的情思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积累“是”“遗”“下”“之”“乎”等文言实词、虚词。

4.背诵这篇课文

【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字、词、句常识,能够把本文比较准确地译成现代文。 课前预习学案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里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态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后被误读为“赤壁”。进而认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本文题目中的赤壁,即苏轼所游黄州赤鼻矶。实际上,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

本文题目采用了传统的赋的形式,但和传统赋体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赋体是中国文学中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楚辞,流行于两汉,形式上注重铺叙,句式讲究对称,善用排比和对偶,语言华美,文笔绚丽。本文是一篇抒情性的散体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汲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传统赋体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情和散文的透辟理念,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的特点。

2.作者与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金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幼年时,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仁宗嘉佑二年(1035)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他一生在政治上遭遇坎坷,入朝任职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神宗元丰二年,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被捕遂除黄州,在黄州生活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书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在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元佑元年(1086),哲宗即位,起用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再入朝,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但又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出职杭州。哲宗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又得势,苏轼再遭打击,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还,次年病故于常州。谥号文忠。

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因遣郁闷,于是年秋冬两次游览赤鼻矶,借地抒情,怀古感今,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诗风,与辛弃疾

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有诗文集《东坡全集》等。 【课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壬戌( ) 举酒属客( ) 窈窕( ) .....桂棹( ) 溯流光( ) 倚歌而和( ) ....袅袅( ) 嫠妇( ) 斗牛( ) ....

愀然( ) 相缪( ) 舳舻( ) 酾酒( ) 横槊 ( ) ...... 渔樵.

( ) 扣舷.( ) 麋.鹿( ) 扁.舟( ) 江渚.( ) 洞箫.( ) 蜉蝣..( ) 幽壑.( ) 旌.

旗( 一粟.( ) 无尽藏.( ) 肴.核( ) 相与枕藉.( ) 冯.虚 ( ) 更酌.( ) 2.下列各句中都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輮使之然也 B. ①山川相繆,郁乎苍苍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①虽一毫而莫取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①举匏樽以相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3. 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

⑴七月既望. ⑵举酒属.客 ⑶纵一苇之所如. ⑷白露横.江 ⑸山川相.繆 ⑹倚歌而和.之 ⑺正襟危.坐 ⑻固.一世之雄也 4.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纵一叶之所如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扣舷而歌之 ④苟非吾之所有 于

匏.尊( ) ) ①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 其

①而不知其所止 ②其声呜呜然 ③何为其然也 ④方其破荆州 而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耳得之而为声 ④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5.填 空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大体上经历了 、

、 、 、 等几个发展阶段。在特点 上,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借景抒情, 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 它的写作特点。

合作探究学案

【学法指导】先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或者同学合作,试着串通课文大意,然后逐段探究。 【阅读思考】

1. 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3.课文第三段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4.课文第四段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5.课文结尾段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句中可以看出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14题。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 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找出文段中写景的句子,它们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月亮的“徘徊”?

7.作者用哪几句话写出了自己在观赏这些美景后的什么感受?

(二)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苍 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 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 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8.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驾一叶之扁舟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 ①②⑦⑧/ ③④⑥/ ⑤ B. ②⑦⑧/ ①③⑤⑥/ ④ C. ①③④⑥/ ②⑦⑧/ ⑤ D. ②④⑥/ ①③⑦⑧/ ⑤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A. 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