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历史地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b) 对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开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4) 直接促进了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

4、 走西口

概念: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以晋西北、晋中为主(包括陕北、冀西)地区的民众长达300年的迁往长城以北蒙古地区的移民活动,又称“走口外” 1) 概述 a) “西口”的概念

1. 广义:所有移民出关所经过的山西及冀西地区明长城关口或黄河渡口 2. 狭义:专指杀虎口 b) 走西口的路线

1. 河曲、保德-----托克托-----包头------发散开 2. 雁门关------杀虎口-----包头------散开 呼和浩特

3. 张家口-----呼和浩特

包头-----发散

c) 人员构成:逃荒者和经商者 2) 背景:

a) 推力:原迁地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锐减

b) 拉力:迁往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劳动力的需求,以及蒙古民族的包容性,政府政策的鼓

励 c) 商机的出现

1. 清朝远征的军需

2. 蒙古地区单一经济导致的物资匮乏,急需补充

例:1690年,准噶尔丹于沙俄支持下率两万骑兵向蒙古进犯,康熙御驾亲征,于是商人跟随,一是提供军需,二是打通道路

3) 阶段:

a) 明朝至清初:封禁阶段

b) 康熙(1661年即位)年间逐渐放开,“借地养民”,由此形成“雁客行”制度 c) 乾隆(1735年即位)年间开始全面放垦,走西口走向兴盛,“雁行”发展至定居 4) 评价:

a) 脱贫之路:极大缓解了晋陕地区因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导致的百姓生存压力,有利于社

会稳定

b) 淘金之路:中国近代最优秀的上商界主力军晋商很多都由此走向辉煌,是中国商界史上

的宝贵遗产

c) 开发之路: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技术的传入,不仅将传统的农耕界限北移,还使单

一的游牧经济转为多元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城镇出现并走向兴盛 d) 融合之路:促进汉蒙多元文化融会贯通,晋陕文化与蒙古文化形成对接,形成独特的“西

口文化”,为民族融合与团结大家牢固基础

5、 客家民系的形成

唐宋以来长期生活在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地区,形成一种有别于相邻各民系的独立文化特征,过着具有山区农耕生活的汉民族群体

独立文化特征:语言系统、风俗仪式、行为方式、宗教信仰、建筑、饮食等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经明、清、民国 1) 形成原因

唐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大背景下,长期北人南迁的结果 2) 群体构成

以平民百姓为主体,核心为北方汉族移民,加之江淮地区汉人和赣州地区土著居民 3) 客家精神内涵

“西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

既保持了传统中原文化深厚底蕴和吃苦耐劳精神,又具有移民群体具有的面貌----视野开阔,勇敢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内聚 4) 历史影响

a) 客家形成扩散过程,就是南方赣闽粤山区开发的过程

b) 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足迹遍及海外,在各界不乏成功者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