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文化的因素,属于同一阶级、同一阶层的人如何通过自我的获得、人与人的互动将特定的经济文化因素搓揉进去而必然结成一个政党?人们有是在怎样的互动中产生阶级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米德都没有回答。反观米德建立在自我概念之上的社会互动理论,他企图由无数块砖头砌成摩天大楼,却无力解释这些砖头将以怎样的方式和结构组合在一起,在微观和宏观之间缺乏有力的中层支架。但毋庸置疑的是,米德的观点并非一无所是的。从每个个体对自己的把握和感受出发,人们也不愿去相信这些活跃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主体必然被宏大的社会结构淹没成为傀儡。尽管互动论解释社会结构是不被人信服的,但在解释社会中层理论时却表现出重要性,比如对社会问题的描述、社区理论的建构,我们都能看到米德互动论的基石性地位。

自我概念无疑是米德互动论最为核心的概念,通过自我,互动论将主体与周围的每个个人联结起来,企图进而构造出宏大的社会组织与结构。他找到了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点,成为社会心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有力地影响了后来的符号互动论传统。

米德以其符号互动论闻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符号”为媒介的间接沟通方式,以此方式进行的互动即为符号互动论(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与 J.华生的机械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主义不同,在米德看来,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富有意义的。许多社会行为不仅包含了生物有机体间的互动,而且还包含了有意识的自我间的互动。在人的“刺激 - 反应”过程中,人对自己的姿势可能引起的反应有明确的意识。当一种姿势对其发出者和针对者有共同意义

13

时,它就成了“有意义的姿势”,即符号。人类互动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动物只能通过无意义的姿势,即记号进行互动,而人类既能通过记号又能通过符号进行互动,正是符号互动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米德自称是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社会意义建立在对别人行为的反应基础上。他重视日常生活情境中人们如何交往,如何理解社会关系。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在心理学界及社会学界有较大的影响,成为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社会学中一个重要学派。

米德指出,理智的发展、自我的形成都是互动的过程。互动包括自我互动和社会互动,自我互动指“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互动,社会互动指自我与他我,自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实质在于:无论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互动双方的双向交流活动,交流是通过姿态,特别是有意味的符号——语言来进行的。语言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米德把人的本能冲动(感性)和人的反思性理智(理性)联系起来,实际上是把感性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起来,它是动态的和社会性的,与内省式的、以想象为基础的个体主义自我理论有着根本的区别。

米德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而注目于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又称“日常世界”、“社会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度过其日常生活所直接经验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并且以一种有组

14

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它首先是我们进行多种活动的场所,是对他人行动做出反应的场所,我们不仅在这个世界活动,而且也影响着这个世界。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是这个由日常生活世界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认为这个世界的实质性存在是理所当然的。米德认为自我是在自我互动和社会互动这内在与外在两类互动中产生的。概言之,米德兴趣的焦点是社会互动中的自我。正如柯林斯所言,对米德来说,“自我不是悬空存在的静态统一体,而是动态的、历史的过程,包含了主客体的关系并且是在与其它自我的互动中产生的。我们对在持续不断的社会过程中的我们自己认识得越清楚,我们的类意识就增加得越多。”米德认为自我是由个人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或是在一种有组织的共同体中所产生的自我意识构成的。个体在共同体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自我的特性。自我意识是内心反躬自问的结果,因此自我概念产生的首要条件是个人对自我下定义。米德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认为,个体应当对他自己采取一种客观的、非个人的态度,他应当成为他自身的一个对象,但他没有就此止步。他进一步将自我引进生活世界中的个体交流的过程,从而更完备地阐述了自我概念。在他看来,自我是可塑的,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它不会停留于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自我的未完成,蕴含着可塑性和创造性,因而人总是处在不断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创造之中。

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世界,从而也不断塑造自己的新的形象,不断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

15

定性。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自我的进化发展过程。因此,人对自我的内向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这种认识不会停留在某种绝对的完满的终极标准上,它总是适应人的不停顿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需要,并随着人的新的形象、新的存在状况和新的规定性的产生而不断发展的。

米德根据这种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的自我,提出了其自我理论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人类的理想是达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人类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所有人类个体都具有完美无缺的社会性智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够通过其各自的个体意识,同样地反映所有各种社会意义。简而言之就是建立一个人人和睦共处,人人自我实现的大同世界。米德建立于理想交往基础上的自我理论,开创了结合自我的社会性内容来分析社会的新思路,是自我理论发展的重大突破。

与近代自我理论相比,米德的自我理论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它一方面被理解为在社会情境中的“主我”与“客我”的互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理解为自我与他我、自我与人类社会整体的互动。因此,米德把互动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过程,认为自我是在人类社会的交往中形成的观点,以及他对自我交流和社会沟通过程的细致分析和创造性解释,大大推动了人际交流与个体社会化、语言符号与意义关系的研究。

16

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约翰·华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美国心理

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广告大师。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华生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华生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为:

一、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消除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格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了客观的观察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

17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