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七章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他人态度。换句话说\自我\是社会化的结果,客我反映了文化、法律、道德、规范等等,对任何特定人类个体来说,无生物和其他人类有机体一样,都可能会成为泛化的和有组织的他人的组成部分,只要此个体对这些对象从社会上或运用思考的机制作出反映客我充分表明了\自我\的社会性。米德之所以是社会心理学家而不是心理学家,正是在于他认为社会是人存在的条件,\自我\的形成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实现的。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主体采取了一组影响行动的他人的态度,这就是客我。客我分为两部分:一是自我的关于他人对自我形象的心理表象;二是自我对他人对自我的期望的内在化。两部分相对应的正是\自我\形成的两个阶段:玩耍(play)和游戏(game)。在人的社会化初期,即玩耍阶段,\自我\通过扮演特定的他人角色而获得。到了游戏阶段,也就是\自我\形成的最高阶段时,\他人\不再是特定的几个人物,而具有普遍性,即成为\一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自我通过扮演一般化他人,了解一般化他人的要求、期望,即制度化期望。有人曾经将库利的\镜中自我\等同于米德的\客我\。我觉得仔细分析下来,\镜中自我\更确切是对应着\客我\的第一部分,也就是自我的关于他人对自我形象的心理表象。它是产生与行为之后的,即扮演他人角色之后对获得效果的反映。\客我\的第二部分则是先与行为的,即对一般化他人的态度的预期想象,并会直接影响到主体接下来的行为。例如,在图书馆里,每个人静悄悄地看书,因为他们知道他人期望自己不要大声说话,并且这种期望转化为规则内化到他们的行动中去了。当然,这种先后顺序只是逻辑上的。事实上,

9

\自我\与一般化他人经过互动过程才形成第二部分的\客我\。比如,一个头一次去图书馆的小孩大声叫嚷,被母亲或管理员叮嘱\不许说话\,之后,小孩就明白在图书馆里是不可以大声说话的。主体通过扮演一般化他人形成客我是米德用以连接主体和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等宏观观念的重要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我\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是人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一面。\主我\被描述成反抗的、创造性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预知。\主我\作为对某一情境的反应,与包括在他所采取的态度中的\客我\形成对照,它是不确定的。而当这一反应发生时,它便作为一个记忆意向出现在经验领域里。可以说,向未来前进,是自我、\主我\跨出的步子。它是\客我\所不具有的某种东西。和宏观的结构理论将主体淹没掉不同,米德的互动论通过\主我\给人以希望,即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历史和现实,而是通过\主我\的创造性,不停地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改变、创造制度和结构。令我十分迷惑的是,如果说\客我\代表的是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控制,那么\主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不可预知性究竟来源于何处?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由于对心理学知识的缺乏,而使我无法做进一步探讨。 主体和他人的互动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即是\主我\和\客我\的互动,结果就是产生\自我\。通过了\自我\的概念,主体便和周围人联结在了一起。也通过将\自我\一分为二,主体同时获得了主动性和被动性两面。米德指出,自我的本质是认知的:它是内在化的姿态会话。个体通过扮演他人形成自我,这个扮演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

10

的互动过程,互动不是像库利所说的完全凭主体对他人态度的想象,而是经由理解姿态完成的。姿态(guesture)分为身体姿态和有声姿态,前者通过动作表达出来,后者即语言。姿态必须成为有意义的姿态,也就是双方都理解这种姿态的含义,并引起共同的反应,才能进行互动,进而产生自我。此时,有意义的姿态被称为符号。因此互动论又被称为符号互动论。米德用进化论的观点揭示了语言产生的过程,将语言对于互动的作用凸显出来。 (二)自我与社会

米德决不把社会看成是僵硬的、压制的,而认为它是一种构成现象——源自于个体间的调试和互动。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组织和共同体中的活动。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个体将组织中的所有其它人泛化成一般化他人,采取一般化他人的态度并将之内化成组织的规则,并依此来行动。一方面,个体唯有如此才能在这样的组织当中生存下去而不被他人排斥,另一方面,组织的复杂合作过程、各种活动以及职能成为可能必须依赖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采取一般化他人的态度才能实现。米德曾经以政党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个体把自己同整个政党密切联系起来,对政党中的其他人,对该党在特定社会情境中面临的问题,他都采取该党的有组织的态度。结果他据此做出反应或反响。组织以此达到了对其成员的社会控制。成员与该组织其它人结成的一系列的特殊联系即社会关系。将组织和共同体扩大到最大就是社会。

用米德的话说,社会是业已组织起来、通过一般化他人而得以规

11

则化了的活动,在这里人们彼此调试和协作,这种调试和协作之所以看起来可能,全在于心智能力和自我能力,组织的维持和变动就是心灵和自我过程的反映。

对米德的社会和社会组织,有以下几个要点:

1、为什么社会成员必须参与社会互动?在米德看来,自我只有在与其他自我的明确关系中才能存在,因此自我离不开社会。人因为自我的获得而天然成为社会的一员。否则,我们无法形成自我,也无法享有社会权利。

2、社会的相对独立。社会源自于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如结构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受着稳定的社会规律的支配、社会结构制约着个人。一方面,行动者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中获得的,另一方面,由于主我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体对于社会的建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并非受稳定的规律支配,而是由无数个个人的细小的互动推动的,使得社会变迁常常是未知的和不可侧的。

制度的产生与对情境的共同定义(用微观来考察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可以解释一个断面,却无法将历史文化等背景性因素加进去)

关于米德的社会概念,他解释了以社会、社会组织为背景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解释了社会控制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但却无力解释微观的社会互动如何建构起庞大的社会组织。仍以政党为例,米德说明了在一个政党中人们如何代表政党活动,但政党的形成自有其经济的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