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单招2014年盐城语文二调试卷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对口单招2014年盐城语文二调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盐城市2014年职业学校对口单招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52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下列每组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症状/症结 落魄/落枕 纰缪/未雨绸缪 ......

B.擂鼓/打擂 烙印/炮烙 勒紧/敲诈勒索 ......C.女仆/仆倒 量杯/气量 豁口/豁然开朗 ......D.横渡/横竖 背篓/背负 校对/校阅三军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绸。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B.“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凭添了搅扰。

C.过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的或者他哥哥的面孔从店堂里二楼楼梯口往下边张望——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时透出沁人脾胃的皮革气味。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是

A.云蒸霞蔚(聚集) 真知灼见(透彻) 重蹈覆辙(车轮压出的痕迹) ...B.沉沦之渐(逐渐) 不欺暗室(昧心) 斑驳陆离(色彩繁杂的样子) ....C.感同身受(感激) 百无聊赖(无聊) 望洋兴叹(仰视的样子) ....D.天理昭彰(明显) 礼尚往来(崇尚) 天网恢恢(公正严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每年一度的杭州西湖博览会烟花晚会让整个西湖的夜空流光溢彩,如果苏东坡也 ....

能看上一眼,说不定又能为我们留下许多美妙的诗句。

B.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国庆”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另一 个偏要反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

C.“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

D.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拉巴比拉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 ▲ 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轮子,在16世纪发明了轮椅,17世纪发明了旱冰鞋,18世纪发明了自行车, ▲ 直到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轮子并没有完全取代步行。在许多场合,人们还是喜欢以步当车, ▲ 在较长距离交通时人们才不得不借助于轮子。人们 ▲ 发明了轮子, ▲ 还是不能放弃步行。

A.虽然 但是 只是 尽管 可 B.尽管 但是 只有 虽然 可

1

C.尽管 可是 只是 虽然 但 D.虽然 但是 只有 尽管 但 6.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 ▲ 到事物的背面。

②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李贺的那些诗篇,他们的意境、情怀更是长久地 ▲ 着我的情感。 ③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 ▲ 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④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 ▲ 了。

A.浸润 渗浸 浸入 开放 B.渗浸 浸入 浸润 开放 C.浸入 浸润 渗浸 开绽 D.渗浸 浸润 浸入 开绽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比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赛事安全,成为组织方必须面对的新难题。

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倒。

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B.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

C.中国第一部深刻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展示了公司产生后影响人类社会的诸般“力量”,也向人们提出一个潜在的问题:公司的这些力量源自何处?

D.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了呀!”

9.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 ..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针)

B.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比喻) C.孩子欢乐撒在里面,仿佛一颗颗珍珠滚到我的窗前。(拟人)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代) 10.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是 ..

A.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他们是乘驱逐舰从横滨动身来的。(叙述)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抒情)

C.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议论)

D.柳树的每个枝子上长着好些叶子,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那太细小了,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描写)

2

11.下列作品、出处、文体及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

A.《蝉》 《昆虫记》 说明文 法布尔 B.《晚秋佳日》 《自然与人生》 散文 德富芦花 C.《茶馆》 《老舍文集》 剧本 舒庆春 D.《语言的演变》 《语之常谈》 议论文 王蒙 12.下列各项对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过去的年》从美食的诱惑,神秘的气氛,纯洁的童心三方面写过去的年,这是作者家乡过去的年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最大特点。

B.《春末闲谈》以闲谈的方式,将自然之物人格化,通过形象化的说理,揭露了统治阶级“治术”的险恶实质,表达了人们群众必胜的信心。

C.《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而痛苦的心。

D.《雷雨》通过对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的揭露,深刻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大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一)

①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在苏联科学家的帮助下,“可燃冰”终于翻了身。②科学家们想,此前不论是在实验室里的,还是输气管道里的“可燃冰”,都是人为环境中产生的,那么在自然环境中,如果满足低温高压、有气有水的条件,是否有天然的“可燃冰”生成?③况且,这种条件在自然界还真有不少,例如永冻区、冻土带、海底地表层等等,就连彗星上也不能排除。④由此推测,自然界中应该存在着天然的“可燃冰”。⑤果真,1968年,人.

们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的麦索亚哈气田(现已关闭)发现了它的身影,这成为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一个典型的实例。

——选自向杰《“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

13.对选文中“由此推测”的“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代的是第①②句。 B.指代的是第②③句。 C.指代的是第①②③句。 D.指代的是第③⑤句。 14.对选文第①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一句承接上文,“‘可燃冰’终于翻了身”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可燃冰有了新的正面的认识。

B.这一句和“发现了它的身影”一样,采用了比拟的手法,使得表达生动形象,体现了科技新闻用语的通俗性。

C.这一句是说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北部发现天然气水合物气藏,并且随着这一发现,转变了人们对“可燃冰”的价值的认识。 D.“‘可燃冰’终于翻了身”充分对应了选文的第⑤句。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说明的是人们对天然气水合物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及“人们恨不得天然气水合物越少越好”。

B.这一段中,作者通过科学家的推想,介绍了对天然条件下形成的“可燃冰”存在的探寻,以及自然界中天然气水合物气藏的发现。

3

C.能够说明天然气水合物作为第四代能源对于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巨大价值。 D.由文中可知“永冻区、冻土带、海底地表层等等,就连彗星上”都有“可燃冰”。

(二)

①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以抒情写景者很多。写“一曲”者,如: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刘禹锡《杨柳枝》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欧阳修《玉楼春》

②以上这些诗词,有的抒写怀旧之情,有的写饮酒之乐,有的写离愁别绪,作者不云“数曲”而云“一曲”者,也是“动人春色不须多”之意。一曲清歌,阳关一曲,这是饱含着感情的乐曲,一曲足矣,何必言多!以“一声”“一笛”抒写不尽之情者,亦不少见。例如: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

③所有这些诗句的情致,都在这“一”字,如果易“一”为 “几”、为“数”,则兴趣索然了。“一声何满子”,就在这一声中,凝结了宫女的千愁万恨,歌喉哽咽,刚发一声而双泪齐下,其情之凄切可知。至于“长笛一声”,点缀着残星皓月,哀怨之意,溢于文字之表。写情如此,言“一”足矣,亦不须多。类似的表现手法,在诗词中是很普遍的,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另本“一帆”作“数帆”,自然是“一帆”好,意境和“孤帆远影碧空尽”类似,“数帆”就一般化了。又如“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等等都属此类。

——选自张文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6.下列各项中,对有关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这句话说明诗人在与爱人离别时肝肠寸断,不忍听新曲。

B.“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抒写的是怀旧之情。

C.“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写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与深秋密雨意境相配,方显笛声悠扬,方可衬诗人惆怅,否则兴趣索然。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诗人羁旅思归的心情。

17.下列各项中,对第③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重点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B.这一段主要表现“一”字使用的情致,并且列举了大量的诗句加以说明。 C.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这一段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18.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一字师”的描写,说明“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它必须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B.文中提出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使有限的字在他们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C.文章以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词意象阐释作者的理性思考,通过典型诗句,对诗的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