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试题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CT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4~5周时出现模糊效应D.3~7d出现脑回样强化E.最终均形成软化灶 2.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有(ABC)

A.前交通动脉B.后交通动脉C.基底动脉D.豆纹动脉E.颈内动脉末端 3.颅底骨折的间接征象(ABC)

A.气颅B.蝶窦积液C.乳突气房浑浊D.颅缝分离E.硬膜外血肿 4.CT上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所依赖的间接征象(ABCDE) A.脑白质推挤征B.脑室系统变形C.皮质静脉内移D.中线结构移位 E.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内板

5.骨性椎管由下列哪些结构围成(ABCD) A.椎体后缘B.椎弓根C.椎板D.棘突E.横突 6.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DE)

A.脑脓肿B.海绵状血管瘤C.脑炎D.脑外伤E.脑动脉瘤 7.结核性脑膜炎并发症的CT表现,通常可包括(ABCD) A.脑积水B.脑梗死C.脑出血D.硬膜下积脓E.脑室炎 8.脊柱结核易引起背部寒脓肿的是(BD)

A.椎体中心型B.边缘型C.韧带下型D.附件型E.以上均可以 9.脑脓肿的CT诊断中应注意与下列哪几种病相鉴别(ABCDE) A.转移瘤 B.慢性颅内血肿C.恶性胶质瘤D.术后肉芽肿形成 E.结核瘤 五、简答题。

1.简述高血压脑出血的CT及MRI演变过程。

*答:CT演变过程: 1~14d,新鲜血肿表现为脑内边界清楚的,密度均匀的高密

度区。发病3~7d达高峰,血肿及周围坏死水肿引起的占位表现在2周时表现最重。

4~64d血肿边缘密度开始见底,周边低密度区变宽,高密

度灶向心性回缩变小,渐呈等密度。

30~84d,CT平扫呈低密度灶,水肿消失,无占位效应。

9

3个月后,少量出血表现为略低密度,大量出血形成软化

灶,密度略高于水,病灶出现收缩征象,无强化。

MRI演变过程: 超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略高信号。 急性期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

亚急性期T1WI中心为等信号,边缘为高信号,T2WI中心

为低信号,边缘为高信号。

慢性期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2.简述梗死后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及CT及MRI表现。

*答: 栓子或血栓溶解破碎后,闭塞血管再通,血流通过已受损的血管而出血;

梗死后因侧枝循环形成,在梗死灶的边缘因血管已受损或新生血管通透性高发生出血;大面积梗死后水肿明显,周围小血管受压,血流淤滞引起管壁受损,水肿消退时,梗死灶边缘易出血。CT上表现为在低密度的梗死灶内可见片状、脑回样高或稍高密度影,MRI上T1WI可见上述高密度区呈高信号,T2WI上仅可见梗死信号。

3.简述缺血性脑梗死的CT及MRI表现。

*答: 在发病后24h内大多数病例CT平扫为阴性,HRCT可发现边缘模糊不清的

稍低密度区,部分病例可见致密动脉征。24h后CT扫描多为阳性,表行为低密度,边界清楚,无或者仅有轻度占位征象,在梗死后2~15d内是脑水肿的高峰期。梗死2~3周,梗死灶内出现小片状等或者稍高密度灶,病变区密度相对增高,病变范围较前相比显示不清楚,称之为模糊效应。1~2个月后,可出现局限性或者普遍性脑萎缩。增强检查在发病3~7d可出现强化,且强化最明显,持续1个月或者更久。

4.简述颅内动脉主要分支及其供血区。

*答:颈内动脉:起自颈总动脉,远端分为眼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

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大部分和岛叶,近侧端的穿支供应尾状

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脚的前上部。

10

大脑前动脉:主要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内侧面和额叶底面的一部分,额顶两叶

的上外侧面的上部,近侧端的穿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脚。

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汇合而成。

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终末支,主要供应颞叶和内侧面及枕叶。 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末端发出,供应小脑上部。

小脑下后动脉:椎动脉末端发出,供应小脑下面后部和延髓后外侧。 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始端发出,供应小脑下面前部。 5.简述CT上脑内肿瘤与颅内脑外肿瘤的鉴别要点。

*答: 脑外肿瘤征象:脑池扩大;脑灰质和脑白质向内移位;颅骨受侵;病变以宽

基地附着于骨结构形成所谓的“D”字征。

脑内肿瘤征象:脑池变窄;脑皮质紧贴于颅板;颅骨一般无改变;肿瘤以锐

角于骨结构相切形成所谓的“O”字征。

6.简述常见的鞍区肿瘤及其鉴别要点。

*答: 常见的鞍区肿瘤有:垂体腺瘤、咽鼓管瘤、脑膜瘤、视路星形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瘤等。

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分为垂体微腺瘤和垂体大腺瘤两种。

大腺瘤CT平扫垂体明显增大,向上突入到鞍上池,可压迫视交叉。

咽鼓管瘤:鞍上池内类圆形肿物,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前部;肿物呈

不均匀的低密度为主的囊实性,囊壁和实性部分的钙化呈高密度;囊壁和实行部分呈环形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脑膜瘤:鞍上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物,形态不规则,境界清晰,比较

均质,钙化较少见。

视路星形细胞肿瘤:视交叉增粗或形成肿块,并可向视束延伸。CT平

扫肿块为等或略高密度,常明显强化。

7.简述典型脑膜瘤的CT诊断要点。

11

*答: CT平扫多数呈均匀高密度,少数呈等密度,偶见低密度。肿瘤内可见

低密度坏死区,15%~20%出现钙化,边点状或者整个瘤体出现钙化。肿瘤边界清楚,宽基底附于颅底或硬膜表面,与硬膜呈钝角。周围脑组织受压,脑白质塌陷。局部骨质弥漫性或局限性增生硬化,亦可出现骨质寝室破坏。增强扫描90%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少数轻度或者环状强化。静脉窦受侵可见静脉窦充盈缺损。位于颅底的脑膜瘤可呈扁平状,匍匐样生长。

8.简述急性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CT鉴别诊断。

*答: 急性硬膜外血肿CT表现为:多呈梭形,内缘光滑锐利。质地均匀一致,

常合并骨折,中线结构移位较轻,较为局限,常不越过颅缝(矢状缝除外)但可越过中线,累及幕上下等。

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少数呈半月形

或“3”字型,质地均匀一致;血肿广泛,常越过颅缝,占位征象明显,多使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脑疝也较常见。复合型时,常可见脑挫伤形成的脑内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相连接。

9.简述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

*答: 硬膜下积液:表现为均一的脑脊液密度,多呈新月形,位于受压的脑实质

与颅骨之间,老年人双侧多见。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呈梭形,也可为新月形,“3”型,典型病灶多呈低

甚至等于脑脊液的密度,但由于时间不同可由高到低,也可因再次出血而复杂化,并视血肿的大小、溶解和吸收不同及脑脊液和血浆渗入的多少可以有多种表现或为均一或为混杂密度。

10.简述脊柱从生物力学角度划分的三柱分别包括哪些结构。 *答: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及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前2/3。 中柱包括:椎体及纤维环和椎间盘的后1/3、后纵韧带。

后柱包括:脊柱骨附件,骨性结构包括椎弓根、椎板、横突、关节突和棘突,

软组织为椎间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

11.简述脑挫裂伤的典型CT表现。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