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课程设计一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地史学课程设计一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进入大学我有机会了解更多关于板块构造的知识,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关于板块构造的问题,能够对已知的东西做出更多的识别。这其中就包括威尔逊旋回,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 1. 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当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2.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 红海、亚丁湾. 3. 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 4. 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 5. 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

6. 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我还接触了很多关于板块构造机制的新奇观念,虽然不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思考板块构造机制一些新的思路。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虞震东先生的“电离层+地下核燃烧”假说。他提出的地下核燃烧概念为基础,为地质学发展至今仍没有解决的内力地质作用的内力主要来源是什么这个关键问题提供了解答;对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和构造运动等全部四大类内力地质作用,对造山运动、盆地、洋中脊、岩浆、断层、褶皱、岩石圈裂解等十九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对大多数矿产的成因,对地质作用的旋回性的成因提出了统一的、全新的解释,从而构成了地质学的宇宙线环境学说。这个学说是由中国人提出的对地质学的全部四大类内力地质作用都作出解释的第一个学说。根据这个学说,本书提出了寻找油气田的新的指导原则。本书对大地震的成因、根源、能量来源、地震前兆等十三个地震基本问题提出了统一的、全新的解释,从而构成了地震学的宇宙线环境学说。这两个学说分别为地质学和地震学构筑了全新的体系,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目前,板块构造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但其机制却至今是仍然迷雾重重。作为中国当代地质事业的建设者,我们有义务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为板块构造机制的早日确定做出贡献,也为中国在国际地质方面树立更好形象。

3. 学习策略

地史学开课已经一周了,对这样一门从未涉及的课程,又陌生逐渐转变为熟悉。我在不断的探求这门课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在学地史学时会像学其他课程一样,把预习、听课和复习三方面做好。坚持每次课前预习,时间两小时,通过预习能初步了解相关内容,能够找出难点及疑点,能够掌握重点;预习过程要有至少200字的读书笔记。在做好预习基础上,我会认真的听每一节课,

并且做好相关必要的课堂笔记,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积极思考;通过听课,要能比较熟练的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并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相关问题,即做到活学活用。课后我将即使而细致的复习,整理好课堂笔记,结合ppt全面复习相关内容,对疑难问题及时查阅相应资料弄清楚。在学完一章后要写总结,以文字和图表接合形式,并用适当的英文,力求清楚表示这章的内容联系。例如,学完?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一章后,将写如下总结:

①沉积环境 ②沉积相 ③相变 ④相分析 相概念及定律 沉积古地理学①瓦尔特相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只有那些目前 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 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 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②将古论今 将古论今思想的拓展:将今论古;将古论今;将古论古;将今论 未来。 ③原始水平律 ④侧向连续律 ⑤地层叠覆律 相标志①物理标志 ②生物标志 ③化学标志。 :

其次,为了更好的学好地史学这们课程,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其一,结合龚一

沉积环境①陆地环境沉积 ②海陆过渡环境沉积 ③海洋环境沉积 明选编的英文地史学,努力提高英语水平,能够记住大部分的地质名词的英文,达到能够读懂比较简单的英文文献。其二,认真上好实习课,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认真仔细的观察标本,事实其实的写实习报告。其三,把地史学与古生物学相结合起来学,做到触类旁通。

4.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质量监控措施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能对地史学的基本概念有非常清楚而深入的认识,能用地质学的思维思考相关地质现象;对各个地质时期内的地质事件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最终能够达到“给我一块标本还你一片天地”的最高要求。通过每次实习报告的完成情况来检测相关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够独立完成每次的实习任务,对存在的问题将及时解决。

5. 小 结

由于时间有限,在写这分课程设计时只对地史学总论的部分做了比较深入了解,而对各论部分只做了粗略了解;所以在内容概括与分类中只有总论部分比较详尽。另外,写这份设计还参考了学长们的课程设计,在此非常感谢。最后,我会努力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做,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本培,金秋琦 。地史学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6。

(2) Gong Yi-Ming. Historical Geology. Wuhan, China: Faculty of Earth Science, C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2004.1。

(3)杜远生,童金南。古生物地史学概论。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4)虞震东。对地质学和地震学的思考。湖北长江出版社,2008.2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