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三辑)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7年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三辑)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得非常困难。如果中央银行可以让公众相信通货膨胀会下降,则实现这一目标的代价(即失业拉架或产出下降)可能比较小。 三、论述题

1. (参见第九章)试论述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P302~311

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投资的增加都要求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推动中国商业银行实施海外发展战略;大国外交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而邻国外交变得更为迫切;由邻国向“南方国家”的发展;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可能采取的方式主要有分行,子公司,和并购;保持国母风格还是努力成为当地银行;国家应放松管制,采取实际政策推动商业银行“走出去”。 2.试论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演变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实际经济和通货膨胀情况:全球许多发达国家80年代后期以来的情况要比70年代有明显改善,通货膨胀的波动性下降,而且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性也降低,出现了所谓“大平稳”(Great Moderation)时期。 原因:可能与货币政策实施方法的改善有关。在过去20年里,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基本做到了持续地将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是因为与过去相比,货币政策能够对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上升的迹象采取更积极措施。 如许多国家在货币政策管理中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 )。第一个结论: 通货膨胀与失业两者之间短期内的替代关系取决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当偏离公众预期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大。但是,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系统地增加实际产出而不断地试图偏离公众预期,则公众预期一定会随之改变。因此公众预期与中央银行以往的业绩密切相关。第二个结论:中央银行的信誉度有助于以较低成本恢复到理想水平。如果公众不确定什么规则能够最恰当地描述中央银行的行为,则他们会尽力从观察到的中央银行实际行为进行学习。对中央银行政策的不确定性,或对其低通货膨胀承诺的怀疑,会增加去通货膨胀的成本。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的关系取决于公众对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长期预期。第三个结论: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当明确目标,必须避免货币政策本身成为一种冲击。另外应当在立法层次上强调价格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在货币政策决策时采取透明的方式。这些都有助于中央银行“信誉”的建立,也会有助于在制度层面上稳定私人部门的预期。第四个结论是,在明确目标明的基础上,中央银行还应当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由于通货膨胀是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经济变量的对应关系来进行决策。 四、材料分析题(参见第九章) 1. 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有的背景:

我国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这种压力在加入WTO过渡期后面临国际银行业巨头的竞争下变得更加迫切。

17

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的必然性: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入WTO后,银行业将逐步向外资开放,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挑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顺应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客观需要。截止2004年6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7万家,实际使用外资5353亿美元。银行业作为一种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必须适应国内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要求,在境内外提供全面的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加快商业银行国际化是应对金融竞争国际化的迫切需要。随着中国政府对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管制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的重要竞争力量。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如果国内商业银行的产品、业务、服务以及工作效率、人员素质等不能向国际标准靠拢,就会失去客户和市场,乃至淘汰出局。

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阶段。

资产管理理论是最早产生的一种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它的发展分为三种观点,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与预期收入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种银行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以增强其流动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兼顾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强调资产与负债两者之间的规模与期限搭配协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

各国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财务规划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存续期间缺口管理模型等。

3. 不可否认,今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又与全世界一起面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经济增长明显面临放缓压力。由于我国银行在西方金融机构发行的不良债券上风险敞口有限,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审慎,次贷危机虽然会使中资银行损失掉今年的一部分利润,但不会伤及资本金,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对于我国银行业后续经营不会产生明显影响。面对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金融政策来妥善处理银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银行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十条措施,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面向农户的融资和小额信贷,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致力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大力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工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18

《期末复习指导》第一、二、三章复习要点题答案

第一章 论银行业的股东掠夺与经理人掠夺

1. 股东掠夺:定义以及内涵

包括股东对于债权人的掠夺和大股东对于小股东的掠夺。指(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制权地位,采取多种手段从公司获得巨大收益,超过企业价值本身的收益,侵占了债权人或者小股东的权益,给债权人或者小股东带来巨大损失。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的所有者,利用金融机构破产牟利,获得了超过机构价值的巨大利益,却给债权人带来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股东掠夺来自于股东利益与债权人利益、大股东利益与小股东利益的不一致性,来自于貌似合法的不同决策方式,可以改变股东和债权人、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分配结构。

2. 资本监管原则

资本监管原则是指,要求银行资本金必须达到一个一定的比例的规定。核心资本要达到4%,资本金比例要达到8%。资本监管原则并不是直接用于防止银行机构支付危机的,而是约束银行机构表内业务(贷款)的而过度扩张的,使得银行机构把所积累的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内。当然,就资本监管而言,还应该把银行机构的表外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的麾下,以防止表外业务的过度扩张。

3. 红利掠夺方式和非红利掠夺方式的区别

(1) 非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说通过掠夺利润分配之外的途径,获得超额收益,而给其他股东或者债权人带来损失。在银行机构中,大股东可以通过贷款方式获得非红利性的掠夺收益,带来“坏账”性收益,这是非红利掠夺方式的主要方式。而在上市公司中,操纵和控制上市公司,可以让“独大”的“一股”把上市公司变成自己的“金库”后者“提款机”,大股东通过占款,或者通过关联交易,可以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给小股东带来的损失。股票发行时的虚假或者误导性陈述、同业竞争、以不公开价格与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挤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有时通过合法程序掠夺总校投资者,比如管理层随意决策、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与关联企业进行资产替换、在企业管理职位上任人唯亲、过高地向管理层支付报酬等,实现额外的收益。

(2)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利润、税收以及坏账三种财务指标的当期和后期的分配结构的不同时性来实现的。利润是股东的,税收是股价的,下一期形成的“坏账”由谁承担?如果不能“利润冲抵”,那么只好由社会存款人和最后贷款人来承担。此时,通过分配结构的会计制度,而股东留下了“利润”留下,“税收”给当期政府拿走,但“坏账”转嫁给社会存款人和作为最后贷款任人的国家。

4. 试论述股东掠夺对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影响

19

(1)股东掠夺的定义和内涵(见第1题答案);

(2)红利掠夺方式,表现在中国的银行机构在存在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率的同时,银行机构却是盈利的,以至于股东分配的利润,而不良资产却留给了社会公众。

(3)非红利掠夺方式,使得大股东通过从自己参股的银行机构借贷,然后再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资产,当银行机构破产时,企业贷款也就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部分,而股东却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4)总的来讲,股东掠夺使得股东获得巨大收益,但造成了中国银行业的巨大不良资产漏洞,成为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转嫁给了社会公众。

(5)中国的银行机构的大股东掠夺,存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特征,该特征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决定的。

5. 治理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的可行性与政策选择

对于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规避,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消除。一般认为,治理股东掠夺的根本途径是加强监管。诸如,加强民主监督;对经理人等实施薪酬政策;完善制度,对于经理人的收益进行管理;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堵塞漏洞;对违规者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等等,都是治理掠夺的政策选择。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具体措施,改变坏账与利润分离的财务管理方式,分配利润必须要在以利润冲抵坏账后方能进行;严格执行资本监管原则,保证资本充足;通过资本监管,约束表内业务扩张,同时限制银行表外业务过度膨胀;增强银行业风险意识,防止过度竞争;对金融业及其经理人实施薪酬限制等。

6. 金融危机与经理人掠夺

经理人掠夺是指经理人凭借其管理权限和负责职能,采用多种貌似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据更多财富为己有的行为。但经理人掠夺应该区分常规时期的经理人掠夺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加以具体分析,其方式和手段有别。

(1)危机前的经理人掠夺方式,主要是通过不顾远期风险的扩张战略,以期提高其股权期权收益的方式来实现的。经理人的收入构成:收入(Em),其中?工资报酬(W)?奖金补贴(B0)?股权期权(Op)工资报酬固定,但奖金补贴、股权期权都是随银行机构(企业)的资产、收入和利润增长而增加,因此,在危机前,经理人不顾风险创新和扩张企业,使得银行资产、收入和利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一方面增加经理人奖金补贴,另一方面推动股票价格上涨,给经理人的股权期权带来最大兑现收入。

(2)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可以说是企业经理人通过制造危机来获得最大收益,达到掠夺目的。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并不对银行机构(企业)前期的高风险政策负责,只收获危机前的收益。金融危机对于企业,或者破产或者度过危机;对于政府而言,或者救助,或者放任自由。无论如何,如果企业度过危机,经理人可以索要更加高额的薪酬;而如果企业破产,经理人被解雇

2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