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三辑)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7年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三辑)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2011年《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三辑)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股东掠夺:简单地说,股东掠夺就是股东利用破产牟利的行为。 2.非红利掠夺:非红利掠夺方式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贷款方式进行的掠夺。

假定E0为股东的投资额,C1是股东从本银行贷出款项的余额(包括股东自己的企业和关联企业),那么,当C1 > E0时,股东将不会认真关心银行的经营管理,而只想如何从银行取得更多贷款 3.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有关国际本位货币确定、国际储备货币选择、汇率及汇率制度选择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的一整套规则和机制。

4.货币危机:货币危机,是指对某种货币汇兑价值的投机性冲击导致货币贬值(或币值急速下降),或迫使当局投放大量国际储备急剧提高利率来保护本币。

5动态相关性: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而且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就是动态相关性

6.VAR模型:又称向量自回归模型,不需要太多的经济理论假设,无需确定变量的内生性或外生性,根据KISS原则选取最优滞后阶数,估计简单,预测较好。 二、简答题

1.何谓红利掠夺方式与非红利掠夺方式?二者有哪些区别?(p1-9)

红利掠夺方式和非红利掠夺方式的区别:(1) 非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说通过掠夺利润分配之外的途径,获得超额收益,而给其他股东或者债权人带来损失。在银行机构中,大股东可以通过贷款方式获得非红利性的掠夺收益,带来“坏账”性收益,这是非红利掠夺方式的主要方式。而在上市公司中,操纵和控制上市公司,可以让“独大”的“一股”把上市公司变成自己的“金库”后者“提款机”,大股东通过占款,或者通过关联交易,可以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给小股东带来的损失。股票发行时的虚假或者误导性陈述、同业竞争、以不公开价格与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挤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有时通过合法程序掠夺总校投资者,比如管理层随意决策、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与关联企业进行资产替换、在企业管理职位上任人唯亲、过高地向管理层支付报酬等,实现额外的收益。

(2)红利掠夺方式,主要是利润、税收以及坏账三种财务指标的当期和后期的分配结构的不同时性来实现的。利润是股东的,税收是股价的,下一期形成的“坏账”由谁承担?如果不能“利润冲抵”,那么只好由社会存款人和最后贷款人来承担。此时,通过分配结构的会计制度,而股东留下了“利润”留下,“税收”给当期政府拿走,但“坏账”转嫁给社会存款人和作为最后贷款任人的国家。

2.国际货币体系沿革给我们哪些启示?

2

第一、任何一种本身具有价值的实物商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即使其自身价值是稳定的,也无法解决其本身的稀缺性与国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其供应的充足性之间的矛盾。第二、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必须要求其发行国在世界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而一国法定货币取代另一国法定货币充当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关键货币,是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实力较量的结果。第三,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作为国际本位货币,都不可能是长久的,这是由全球经济不可能平衡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第四,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其价值的不性与国际经济对国际本位货币价值稳定性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五,从国际金本位制发展到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再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发展到美元本位制,国际本位货币逐渐由本身具有价值的商品充 当,转变为由公公具有法律赋予价值的法定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越来越虚脱为一种符号,而无所谓其本身是否具有价值。 3.简述货币危机的根源与本质。

货币危机的根源是国际货币体系不能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美元本位制下,货币危机的根源是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节制地供应美元。货币危机的本质:在美元本位制下,无论是表现为以非美元货币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还是表现为以非美元货币升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其本质上已经成为美国掠夺世界的一种手段,是美国政府挽救和强化其金融霸权的一种措施,同时也是美国政府惯用的一种赖账机制。

4.何谓GDP数据修正?有哪些主要的修正方法?

从本质上讲,GDP数据修正方法都是假设某些数据的质量高于GDP官方数据的质量,然后根据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前提假设,利用这些数据来间接地GDP的实际规模。根据估计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统计改进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根据所依赖基础数据的不同,计量经济方法可以分为基于宏观数据的估计方法(宏观数据方法)和基于微观数据的估计方法(微观数据方法)。 三、论述题

1.试论股东掠夺对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影响(第一章)

(1)股东掠夺的定义和内涵(见第1题答案);

(2)红利掠夺方式,表现在中国的银行机构在存在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率的同时,银行机构却是盈利的,以至于股东分配的利润,而不良资产却留给了社会公众。

(3)非红利掠夺方式,使得大股东通过从自己参股的银行机构借贷,然后再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资产,当银行机构破产时,企业贷款也就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部分,而股东却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4)总的来讲,股东掠夺使得股东获得巨大收益,但造成了中国银行业的巨大不良资产漏洞,成为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转嫁给了社会公众。

3

(5)中国的银行机构的大股东掠夺,存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特征,该特征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制度安排决定的。

2.论述经济数据偏差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自平衡系统的控制机制将各种主要指标维持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而控制机制正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接收、处理和反应来实现的。因此,如果经济数据存在失真,那么中央银行获得的信息就是扭曲的,可能对货币政策施加错误的政治压力,二者可能对经济造成现实损害。简而言之,一旦信息的收集、接收、处理和反应无法正常进行,那么控制机制的失灵,宏观经济自平衡系统就可能被打破。货币政策被误导不过是控制机制失灵的一种途径。 3.治理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的可行性与政策选择

对于股东掠夺、经理人掠夺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规避,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无法从根本上加以消除。一般认为,治理股东掠夺的根本途径是加强监管。诸如,加强民主监督;对经理人等实施薪酬政策;完善制度,对于经理人的收益进行管理;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堵塞漏洞;对违规者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等等,都是治理掠夺的政策选择。我国理论界提出了具体措施,改变坏账与利润分离的财务管理方式,分配利润必须要在以利润冲抵坏账后方能进行;严格执行资本监管原则,保证资本充足;通过资本监管,约束表内业务扩张,同时限制银行表外业务过度膨胀;增强银行业风险意识,防止过度竞争;对金融业及其经理人实施薪酬限制等。 4.金融危机与经理人掠夺

经理人掠夺是指经理人凭借其管理权限和负责职能,采用多种貌似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据更多财富为己有的行为。但经理人掠夺应该区分常规时期的经理人掠夺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加以具体分析,其方式和手段有别。

(1)危机前的经理人掠夺方式,主要是通过不顾远期风险的扩张战略,以期提高其股权期权

?工资报酬(W)?奖金补贴(B0)?股权期权(Op)收益的方式来实现的。经理人的收入构成:收入(Em),其中

工资报酬固定,但奖金补贴、股权期权都是随银行机构(企业)的资产、收入和利润增长而增加,因此,在危机前,经理人不顾风险创新和扩张企业,使得银行资产、收入和利润在短期内迅速增长,一方面增加经理人奖金补贴,另一方面推动股票价格上涨,给经理人的股权期权带来最大兑现收入。

(2)金融危机时期的经理人掠夺,可以说是企业经理人通过制造危机来获得最大收益,达到掠夺目的。金融危机时期,经理人并不对银行机构(企业)前期的高风险政策负责,只收获危机前的收益。金融危机对于企业,或者破产或者度过危机;对于政府而言,或者救助,或者放任自由。无论如何,如果企业度过危机,经理人可以索要更加高额的薪酬;而如果企业破产,经理人被解雇时,可以获得一笔补偿。经理人损失的则是指其声誉,但经济危机时期的经理人声誉损失,具有系统性,其个人声誉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也就是说,是劳动契约制度给经理人在危机时期实施掠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