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下面为《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市形态图,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几何中心被作为布局的核心空间。这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 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君权神授影响城市布局 答案 A

解析 据《周礼·考工记》可判断材料与周代礼制有关。根据材料信息“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城市布局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和秩序,说明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故A项正确。皇权至上是秦朝开始确立的,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仅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2.(2018·湖南衡阳一模)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 B

解析 材料“小儿子”“夺取”“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说明宗法制遭破坏,结果

“韩赵魏三家分晋”,这从反面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18·河南郑州二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答案 B

解析 西周时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实行的是间接管理,当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可知,此举有利于西周各封国间形成统一的礼仪和官方语言,从而促进了各封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礼仪和官方语言方面的推广,没有涉及文字层面的统一,故C项错误;雅言的推广仅限于各封国贵族层面,没有涵盖民众层面,各国方言仍旧存在并通行民间,并没有消除地方的语言隔阂,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确定的是( )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答案 D

作者、出处 (唐)房玄龄等 《晋书·地理志》 (清)钱大昕 《秦三十六郡考》 谭其骧《秦郡新考》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解析 秦朝设郡数目是确定的,只是受到史料的影响而出现分歧,故A项错误;从表中可知,秦朝是否设立洞庭郡存在争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中对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存在分歧,故C项错误;不论洞庭郡是否存在、与黔中郡的关系如何,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是肯定的,故D项正确。

5.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 )

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 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

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命,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

6.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据此可知( )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 C.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西汉前期,丞相下设的“十三曹”权力很大,这说明当时皇权受到了相权

的压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朝、外朝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策论,尔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

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特别关心国运”可知,科举制度结合时政进行考试,故A项正确;“诗歌取士”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制约君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民主议政”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8.(2018·辽宁四校联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表明宋代重视监察体系建设,故A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错误。

9.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 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 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 答案 B

解析 根据“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可知,这符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从侧面说明应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使地方适度分权,故D项错误,B项正确。“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材料不能体现,C项错误。外重内轻容易引发割据分裂局面,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A项错误。

10.(2018·衡水一中模拟)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 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 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 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 答案 A

解析 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实行“三相制”,完整的相权被一分为三,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在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之下,实行“群相制”,相权被进一步分割,各个机构之间相互牵制,皇权进一步强化,在元朝“一省制”之下,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这是相权的一次重要反弹,导致元朝后期相权威胁皇权,政局动荡,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