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结构方式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纪录片结构方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计算机式的纪录片

过去的东西、历史性的东西、科学性的东西,我们无法去用别的方式再现,就用计算机

制作。比方说做恐龙,可以用计算机真实再现远古时代的生态系统,非常受观众的欢迎。

4、揭秘式的纪录片

这种类型用微型的摄象机,加上记者深入到一些社会的阴暗面、黑暗面,比如说黑社会、

比方说贩毒、比方说一些肮脏的交易等等。揭露一些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东西,在一些负面的领域里,去进行报道。这种片子相当于我们看的侦探片、警匪片风格的效果。

5、口述体的纪录片

比如中央台的《半边天》做过的一个关于20世纪中国女性史,还有后来的《小芳的故

事》。学院评估片中讲述校园文化一段也属于采用这种手法。口述历史的特点就是在寻找历史上,可能有一些珍贵的、无法拍摄到的东西。

6、调查性纪录片

调查性纪录片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但内情尚未被详尽披露的事件和社会现实问题来进行

调查性的纪录。

调查性纪录片的典型范例首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60

分钟》被称为“美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因为它以调查的方式,再现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原态。

7、微型纪录片

微型纪录片是适合于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而出现的产物。它以其制作周期短、耗资小、传

播速度快等优势而大量涌入了电视节目。一般情况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约为2——10分钟。一个30来分钟的栏目中至少需要有三个微型纪录片,创作人员往往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能创作出一个成品来。

8、大型电视纪录片

今天,大型纪录片在题材上不断地有所突破,从面向人类已拓展到了面向宇宙、天体。

如CBS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主持的《宇宙》、《21世纪》等栏目。

从某种角度来讲,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反映了一个电视机构的综合实力和水平。同时,

有实力制作大型电视纪录片的电视媒体对题材的选择也极为慎重,因为风险较大。

9、系列片

纪录片的结构也要系列化,因为单集是没有销路的。它可以是栏目体现系列化,也可以

是频道体现系列化。从营销角度,系列片是比较明智的。这是吸收了电视剧营销策略的经验。

第九讲 纪录片编导手法

一、过程的意义

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它可以真实地纪录生活过程。虽然从长度和情节来说,纪录片

不如电视剧和电影,因为只有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纪录片,无法呈现一个人或一个故事的完整过程。但它却可以对生活的真实过程进行记录,这是纪录片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其主要卖点。但是我们切记不能狭隘地理解“过程”这一词,这个过程不应该是毫无意义的纪录过程,应该理解为这个纪录过程同时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引起思考的过程,一个认知的过程。

二、长镜头的功能

记录生活中相对完整的过程是长镜头的主要功能。长镜头具有展示客观时空,表现事物

的本来面目的优点。另外,长镜头还具有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功能。例如《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然后毫无忌讳地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这段长达3分多钟的镜头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老爷爷望子成龙,陶醉考场,而老师却不得不为了严肃考场秩序,忍不住地、有失尊重地、为难地请老爷爷尴尬退场。

(播放《龙脊》片段)

长镜头还有包容性大,给观众以思考空间的功能。比如《沙与海》中对牧民刘泽远的女

儿的采访,当采访者问她想不想嫁出去的时候,被拍者长时间没有回答,低头无语。这时的镜头不是被切断或摇开,而是死死地对准她,作了超越常规长度的处理。这时,又接上一个小女孩在沙漠中行走玩耍的长镜头。这一过程所表现出的思想是很深刻的。这个镜头使观众想到主人公对故土的眷念,进而想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意识和价值观念。虽然沙漠中的生活非常单调和寂寞,虽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还很艰难,但它毕竟是自己的生养之地,是我们的根脉之所在。

以前我们看过的“打酸枣”一段长镜头,同样可以引起观众的联想。 (播放《沙与海》片段)

长镜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很偏爱的手法。但是要避免为了表现所谓真实,无休止地运用

大量的长镜头来罗列和堆积生活表象,结果形成一种毫无目的的流水帐。纪录片的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更极端主义的创作现象,在纪录片的早期,国外出现过一股“自然主义”的潮流。早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导演莱谢尔就设想拍一部奇长无比的纪录片,把一男一女在连续24小时内的生活过程实录下来。美国导演瓦荷尔在60年代拍过一部长达8

小时的作品,片名叫做《睡》,完整地纪录了一个人睡觉的全过程,唯一的中断出现在换胶片的时候。《睡》的放映效果可想而知。不知导演本人是否有耐心耗费8个小时的时间从头到尾再看一遍。这是一种追求过程和真实性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如果是这样,这跟现在银行里和马路的交叉路口安置的摄像头、电子警察的功能没有什么两样。

“自然主义”的创作者们不明白一个道理:纪录片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具有新闻和

艺术双重属性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从新闻的角度来说,纪录片确实应当客观真实地去纪录生活;但从艺术角度来说,纪录片应当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更有感染力。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三、故事与细节

纪录片的核心诱惑就是讲故事,可以说讲故事是纪录片编导看家的记录策略,几乎所有

的纪录片都与故事有关。将故事能力的高低,几乎成了衡量纪录片编导水平高低的标尺。故事讲究矛盾冲突,情节起伏,最重要的是故事中一定要有细节。细节展示是纪录片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留给人深刻记忆的法宝。

1、故事化的记录策略

许多纪录片创作者把选故事、拍故事、剪故事作为创作的追求。

与电视剧和电影不同的是,后者的故事可以创作,而纪录片的故事则要求创作者凭自己

的经验和敏感去关注眼前的生活,从中挖掘故事、发现故事,并抓住故事。纪录片故事化的记录策略,要求编导掌握题材的故事要素,因为不同的故事要素不一样,那么也要求有不一样的记录策略。

不管是怎样一种记录策略,有几条记录策略是普遍有效的,即悬念、冲突和传奇色彩。 (运用学生观摩过的作品《我的家》、《平衡》、《一个狙击手的独白》分别说明以上三要

素)

2、细节的展示方式

纪录片细节的作用是什么?它能够刺激人的感觉系统,进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力的有效视

听元素。细节还可以使人物变得血肉丰满,使环境变得气息浓重。

大家知道,由小到大,景别可以划分为大特写、特写、近景、中近景、中景、中全景、

全景、大全景、远景、大远景等十种。虽然各种景别的镜头都可以包含有细节,但肯定地说,用小景别来体现细节是效果最好的,也是最常见的。所谓小景别指的是大特写、特写和近景,小景别镜头可以把人物或物体的细部加以扩大,它就像把一幅画分解成若干个细部,把这些细部进行放大,让观众能够精细地观察。与电影相比较,电视屏幕比电影的银

幕要小得多,所以,电视纪录片的放大细节手法比电影显得更为重要。小景别镜头几乎可以视为细节的同义词、代名词。总体来说,小景别镜头无外乎是通过人体语言、服饰、物件等来展示细节的。

与人体语言有关的细节主要可以分为神态细节、动作细节。在人体用来传达无声信息的

所有部位中,眼睛是最重要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传递丰富的信息,所以,眼睛是创作者必须注意的人体器官。纪录片《冬天不再流浪》是一部关于关注流浪儿童的纪录片,片中多次出现流浪儿童的眼睛,大特写景别下那一双双默默无语的大眼睛,流溢出一种对家的渴望、对父母亲情的渴望,这种信息通过眼睛的特写直扑观众,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说完眼睛后,我们来说说嘴。除了眼睛的特写之外,我们看到的最多的特写应该就是嘴

巴了。当然,嘴巴是一个组合体,它包括了嘴唇、牙齿、舌头。唇、齿、舌既可以独立造型,也可以组合造型,不同的造型可以描绘出不同的细节,唇的一撅一翘,齿的一切一咬,舌的一伸一缩,都与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心理状况有关,与故事情节发展有关。有时嘴的特写没有说话比说话的效果更好,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沉默是金”。嘴的特写还有一些特殊的作用,例如:题材牵涉到肖像权和隐私权的时候,可用嘴替代眼睛而遮掩人物显著特征。又如在新闻报道中用得比较多的手法:批评个别人胡说八道、强词夺理时,使用的大特写景别的嘴;批评一些人漠视国家法律而在餐桌上狼吞虎咽山珍海味时,使用大特写景别的嘴巴。

动作细节主要是通过小景别镜头的人体四肢来体现的:手和腿的动作。我这里主要讲讲

一种隐蔽动作的细节描绘,这是一种典型的蒙太奇画面语言,能捕捉到的话效果很好。纪录片拍摄时,有时拍摄对象手的动作是比较隐蔽的、含蓄的,并不想被人察觉到,或者不经意的下意识动作,这时,如果被摄像观察到了,有经验的摄像会把镜头推倒小景别特写。纪录片《陪练》记录的是一位年轻的母亲陪同6岁的小女儿练习钢琴的故事。女儿不想弹琴,可母亲却一手握一把鸡毛掸子硬逼着女儿去弹琴。女儿故意乱弹一气,而母亲却强压怒火,好言相劝。我们看到,画面上的怒火集中在母亲那只放在身后紧握鸡毛掸子的手上。小景别镜头下的母亲的手在颤抖,在不断的拽紧鸡毛掸子,观众似乎可以感觉到母亲的手心在出汗。细节告诉观众:有两种思想左右着母亲手中的鸡毛掸子致使她迟疑不决,进退两难。通过这个特写镜头,使人感到像是人的第二张面孔。

谈话节目也有成功运用细节镜头的例子。如央视《实话实说》栏目有一期叫“两根稻草”,

说的是湖南湘西一个贫困家庭里两姐妹上大学的故事:两姐妹同时考上大学,但由于家庭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