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结构方式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纪录片结构方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所以拍摄提纲只能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阐明主题 确定主要内容 形成大致的段落层次 确定风格样式 确定综合处理方式

例如提纲中可以考虑对同期声、音乐、音响、解说词综合处理的设想,设计重点段落、

高潮部分、如何发挥综合效果的作用等问题。

常见的拍摄提纲有三种形式,根据从粗到细排列: ①粗线条式

比如纪录片《丝绸之路》里《古道流沙》一集的拍摄提纲: 地点:昆仑山深处山谷

时间:每星期二下午由山里运出 运载:骆驼队、毛驴队 表现中心:玉石出昆仑 作品上文:莽莽昆仑山川大势 作品下文:玉石加工及雕琢 风格基调:艰难、缓慢、深沉、原始

这种粗线条的提纲,到作品完成时,可能会有较大改动。

②段落式

例如纪录片《当代大学生印象》拍摄提纲:

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片段:解说词介绍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教育人数的比例,目前的竞争等。

主持人将建国以来三代知识分子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不同之处,社会上的人对此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采访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采访10来个人,抓拍形式,注意选取观点的差异和不同年龄层次) 转入“理想与青春”活动。 ③分镜头式

把作品的画面内容和解说词同时写出,每一部分都有较细致的设计。根据创作者掌握的

情况和特长、习惯的不同,有些以解说词为主,镜头只是大意;有些以镜头为主,解说只是大意。

在纪录片创作中,有的不要拍摄提纲,凭直觉和应变能力来创作。但这必须是有丰富经

验的创作者。

第八讲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

电视节目的结构框架是任何种类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在制作初期至制作终期都必须深思

熟虑、反复斟酌的问题。

一、 绘圆法

纪录片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是将数学中的\绘圆\运用于纪录片的创作之中,圆心与半径

的确立是掌握绘圆法的关键。一部纪录片的\圆心\,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旨或者中心,即纪录片的创作者谋略在这中作品中所言之中核;\半径\则是片中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和相关人物。绘圆法要求纪录片在开篇部分就提示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

我们在小学的数学课上就已经了解了绘圆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1)确立圆心;(2)确定

半径。当我们掌握了圆心和半径之后,就可以按照我们的需要来绘制这个圆了。如果把这种数学上绘圆的方法运用到结构一部电视纪录片之中时,需要的也同样是对于\圆心\和\半径\的确认。

我们以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美国纪录片《篮球梦》。

这部表现当代美国青年篮球梦想的电视纪录片摄制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

期,反映了两个虽然年少但已被看好的美国年轻人是如何为了实现他们的梦寐以求进入NBA打球的目标而奋争的4年。同为14岁的美国黑人少年威廉·盖茨和阿瑟·爱吉怀有同样的梦想——到NBA打球,他们都出身贫寒,希望通过进入NBA改变他们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篮球梦》可以分为六个段落,分别表现了盖茨和爱吉两名黑人少年四年当中如何圆他

们的NBA篮球梦的故事。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实现这个梦想。

在片子即将结束之际,爱吉说:\我年轻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我只想到一件事——去

NBA打球。这种手法就是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

这是一部以绘圆法来结构的纪录片,它的圆心便是两个美国黑人少年的梦想,而半径就

是围绕着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的家庭、学校、训练场以及赛场。在此,一切与少年们的篮球梦无紧密关联的内容全部被删减,诸如:威廉·盖茨的父亲的去向;母亲是否工作;家庭人员的构成等。而阿瑟·爱吉的父亲失业,母亲失业,父亲离家出走,父亲、母亲分居等都是在解说中通过一句话点到为止。其实,这些内容并非与两名少年的说梦、圆梦毫无联系,只是《篮球梦》的编导认为,这些内容应在被舍弃的范畴之列。当然,也许还涉及到了被摄者的隐私问题,我们在此不做详细的探讨。由于本片的编导紧扣圆心,并坚持在与圆心相关的半径内叙事,敢于删繁就简,不吝惜旁枝末节,使得这部纪录片的内部节奏异常紧凑,扣人心弦,迭宕起伏。

绘圆法要求在纪录片的开始部分就提示主要\论点\,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并

在那个场所对以上内容做最低限度的说明。然后,再展开对每一位登场人物的或者每一个\论点\的\个别论\。在节目的最后,再次将开始部分的登场人物或与之相类似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概括全片。

绘圆法是我们在结构一部电视纪录片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它简便易于掌握,无论对于制

作者还是电视观众而言,都比较利于迅速切入片子的核心问题,明晰它的结构脉络,顺理成章地传达或解读出作品的内涵。绘圆法尤其适合在被摄主体出场人数众多,场景较为广阔的题材中使用。例如:反映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村寨,某一个学校??《篮球梦》的叙事半径是两位美国少年以及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所生活的集体——学校篮球队。

中国电视纪录片也有使用绘圆法的优秀作品。例如,中央电视台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

家》,讲述了几位来自安徽省的农村女性,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以及她们的甘苦。“圆心”是在打工妹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半径”是安徽无为她们的老家、北京她们生活的狭小的空间。

纪录片《远去的村庄》也是采用“绘圆法”结构。说的是位于黄土高坡一个叫做鸡子坡

村的农民们的生活故事。面对缺水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所以,故事虽然主要是讲村民员起珍一家的故事,但他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任何地方的社会关系,所以作品还讲了鸡子坡村的刘姓、赵姓、小学教师等村民的故事,而不是只讲述员起珍一家人的故事,由其他村民陪衬。在这个黄土高原的一孔孔窑洞连结起来的地方,缺水就是\圆心\,作者为我们演绎了鸡子坡村这几户村民的生活场景就是“半径”。

我们知道,当纪录片拍摄的是一人、一事、一景物时,驾驭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些,反

之,多人、多事、多景物则会令许多纪录片编导头痛。绘圆法的结构方式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绘圆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作品中出场人物众多,场景相对而言较为分散,所以,容易造成片中的内容段落之间脱节;人物形象不明朗,场景混乱,流水账一般没有轻重缓急的述说,使观众无法迅速接近中心,捕捉到作品的内蕴。因此,使用绘圆法结构纪录片时,切记:在作品的开篇部分即迅速进入圆心,画出半径,使电视观众对于本片的圆心和半径——作品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二、设定中心线法

所谓设定中心线法,就是在众多的被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依据作者的创作意图理出一

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通过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将一个个繁杂庞大的内容穿连起来,构成一部又一部完整、线条清晰的作品。

设置中心线法的合理运用,可以使一个繁杂庞大的主题变得清晰透明,还可以使后期编

辑带来思路清晰的方便。这也是一种简便易用的结构方法,并且,在电视屏幕上,设定中心线的方法可以说是出现的频率最高的结构方式。

我们熟知的一些大型电视纪录片诸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故宫》等

都是运用设定中心线的方法。通过一条条或自然的、或人为的中心线,将一个个繁杂庞大的内容串联起来,构成一部又一部宏伟的作品。

《望长城》的总编导刘效礼说:“长城要拍,但更重要的是要拍长城两边的人。长城本

体,只不过是一堵奇长的墙,象征着中国人的脊梁。因此,要舍得把笔墨泼在长城两边的人的身上。简而言之,借长城说国人”

《再说长江》也是这样,借说长江,主要叙述的是居住在长江两岸人们的生活故事。我

之所以强调,即使是风光片,也要讲人的故事,要有人文色彩也是这个道理。

《望长城》里,长城只是片中的一条中心线而已。纪录片大多以记录人生、反映人生为

其宗旨,而无论是黄河、长江、长城还是金字塔、密西西比河,都仅仅是为了反映人生百态而选择的一个由头、一个话题、一条供叙述之用的中心线。由于这条中心线的作用,\沿线\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人文景观才稍微容易些地被纪录片制作人所拍摄利用,被电视观众稍微轻松些地认同。要提醒的是:《望长城》的编导们除了选定长城这一条中心线之外,还人为制造了另一条中心线,就是启用主持人,带领观众走长城,边走边看。两条中心线互为关联,相互参照,

我们再以《故宫》为例来分析一下这种结构方式。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