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转型视角下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资源转型视角下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下的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研究

地理系 1101班 张伊贝 指导教师 贾艳青讲师

[摘要] 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浪潮中,晋城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转型

的成功与否关系着全省的发展。晋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将转型重点放在旅游业上对促进晋城市产业全面升级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山西省晋城市这个典型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以及旅游业发展对晋城市转型发展的作用,并分析了发展旅游产业在其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必要性,在资源性城市转型视角下针对晋城是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对晋城市以及其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转型发展 旅游业 晋城市 引言

晋城市作为重要的资源型城市,其发展过度依赖煤炭经济已成为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晋城市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转变目前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的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旅游业作为全球规模日趋强大且势头强劲的产业,曾被称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在晋城市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既是对当今旅游业发展趋势的顺应,也是晋城市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资源类传统产业的生机促进其转型,加快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的步伐;以服务业提升转型,开发旅游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对经济增长的业发展的意见》中,晋城市政府提出了要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并且出台了《旅行社突出贡献奖实施办法》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晋城市政府已经将发展旅游业摆在了产业转型的突出位置,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晋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然要求。

1 晋城市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貌特征

晋城市的整体轮廓略呈现卵形,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地势呈现北部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态。丘陵面积约577.9km2,平原面积约116.7 km2。盆

1

地及宽谷平原约占总面积的12.9%。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m。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m,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m。 1.1.2 气候特征

晋城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大陆性季风的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属“长日照地区”。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563小时。平均年气温10.2-12℃,麦收期的平均气温为19-23℃,气温呈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盆地由平地地区向山地地区逐渐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626-750mm,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4%,平均年降水天数为90-98天。最佳的旅游季节为4-10月,气候温和。晋城市无霜期为197天,最多226天,最少138天。 1.1.3 水文特征

晋城市的水资源相当丰富,晋城市四面环山,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储量,另外还有沁河、丹河两大河流环绕河河汾河的许多支流流经,地表水系发达,地表水丰富。外加丘陵、平原相互交错的地形特征,水能资源发达,是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水资源总量为2.15×109m3,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第一大河流沁河,全长485km,发源于沁源境内,汇入黄河。第二大河流丹河,全长121.5km ,发源于高平境内,注入沁河。

1.2 社会经济概况 1.2.1 基本概况 晋城古称泽州,别称凤台、丹川、泽州府,地处山西省东南端,晋豫交界处, 自古为三晋大地通向中原的门户。东、南与河南安阳、新乡、济源、焦作等市接 壤,西依中条山与运城衔接、北隔丹朱岭与长治毗邻,东北遥望河北邯郸,晋冀 豫三省通衢,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素有“晋南屏翰、中原屏翰、冀南雄 镇”之美誉。总面积9,48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 1.2.2 资源概况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截止2010年底,共发现23种矿产,具有资源优势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有煤、煤层气、石灰岩等。晋城市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煤层气储量占全省储量的2/3,占全国总储量的1/5左右,沁水煤田是山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晋城市黑色金属矿藏主要有铁矿和含锰铁矿,钒与铁

2

矿石伴生。铝土矿是晋城市有色金属矿藏中储量最多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郊区和阳城、陵川、高平一带。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经在这里活动过。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的高平市一带。 1.2.3 晋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指的是产业间的关系结构,经过初步核算,2014年晋城市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35.8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2013年降低4.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6位。

图1.1 2003-2013年晋城市产业结构分布图

图1.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低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异常重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升降的幅度不是很大,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第三产业从2005年往后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到2013年已占到了42%。从分产业角度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8亿元,占晋城市市生产总值的4.2%,增长0.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08.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8.8%,增长5.2%,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3.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增长4.0%,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晋城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长期以来该市的煤炭工业一枝独秀,支撑着整个晋城市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晋城市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改造提升资源类传统工业,着力培育非资源类新兴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煤炭煤层气产业、煤电产业、现代农业、文化

[1]

3

旅游业、商贸物流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八大类产业。

2 晋城市煤炭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晋城市煤炭工业现状

煤炭产业作为晋城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其增加值约占规模工业的6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3]。近几年,随着煤矿资源的减少,晋城市煤炭产业效益逐渐下降。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水平的提高,不仅出现了代替煤炭资源的既环保又节能的新能源,同时也可以从国外大批进口煤炭,这使得像晋城市这样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2.1.1煤炭资源现状

晋城市地处沁水煤田腹地,生产的无烟煤具有灰分低,含硫量小,发热量高的特点,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要的化肥原料煤生产基地。

图2.1 晋城市主要煤田分布图

由图2.1可以看出,晋城市煤炭储量相当丰富,辖区内的六个县均有煤矿资源的分布,煤炭富集地区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以上。全市含煤面积465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9.01%,已探明储量271.71亿t。煤炭不仅是晋城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而且是晋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