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保留日本天皇制的原因浅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二战后美国保留日本天皇制的原因浅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战后美国保留日本天皇制的原因浅析

湖北省仙桃中学 熊红荣

1945年8月15日,最先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现实,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作为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和主要决策者,裕仁天皇无疑是最大的战犯。但在战后的远东军事法庭上,却没有出现裕仁天皇的身影,并且日本的天皇制在战后还得以保留。众所周知,美国是处理战后对日问题的主导国家,那么美国为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呢?下面,我们从天皇在日本的影响、天皇在日本投降中的作用以及天皇在协助美国占领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一、天皇在日本的影响

日本是最早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其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分子理应受到惩罚,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多次批准宣战的日本帝国统治者天皇裕仁却被免于审判。关于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天皇并不是战争的直接发动者,因为天皇只是象征性的统治者,没有他的批准,军国主义分子照样可以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天皇不亲政”乃是天皇制的原则,因而天皇批准是被迫的,他对战争不负实质性的责任;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天皇是日本帝国的唯一最高统治者,是日本帝国军队的唯一最高统帅,号称是创造日本国家的神的万世一系的子孙,是神的化身,假如没有拥有最高权力和神权的的天皇的命令和统帅,那么日本国家和它的军队进行战争是不可能的。两种结论截然相反。时至今日,探究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但历史是不容否认、不容抹杀的,历史告诉我们:天皇批准了侵略战争,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单凭战争需要天皇批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在日本有多么大的权威。在二战前日本实行的宪法中,关于天皇有如下规定:

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 第二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据本宪法规定行使之;

不难看出,天皇是日本的统治者,拥有宣战、媾和、外交等诸多权力,其权威和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天皇”作为正式的称谓在日本出现于公元7世纪初,正如这一称谓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一样,千余年来,天皇便一直是日本人心中的偶像,深深扎根于民众的观念之中,与日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本,天皇是“神”,受万众敬仰,没有天皇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这种虚构的观念统治日本长达十几个世纪,并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1944年6月,受美国政府委托,著名文化人类学者本尼迪克特对日本进行研究,以弄清日本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本尼迪克特在其研究成果《菊与刀》中写道:“天皇是日本现代国家神道的核心,如果我们向天皇的神道进行挑战并予以摧毁,那么日本帝国的整个社会结构就会坍塌。”“没有什么比用言辞侮辱天皇,或者攻击天皇更会刺激日本人,并激起他们的士气了。”“日本如果没有天皇,就不是日本。”“纵然日本战败,所有的日本人仍会继续尊崇天皇。” 本尼迪克特的结论可谓是一针见血,对日本社会的分析正中要害。既然日本天皇如此的重要,美国在与日本敌对或是合作时怎能不考虑这一点呢?

1

二、天皇推动了日本投降

早在1943年8月,美国政府内部就有人提出了保留日本天皇制的主张,他们就是约瑟夫·塞·格鲁和尤金·霍·杜曼,他们凭借着对日本的了解,明确指出:日本国民对天皇制有着一种宗教式的崇拜,如果盟国采取严厉态度,主张废除天皇制,日本人就会为天皇而誓死战斗到底,这将会在战场上给美国带来巨大损失。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高层并没有过多地注意这两人的言论。一方面,当时美国国务院正忙于对德占领问题,对日问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美国人自恃实力强大,对日稳操胜券,虽然遭受了日本的偷袭,却并没有伤到元气。但是,随着美军开始反攻,自负的美国人就有点开始“转变观念”了,尽管他们拥有物资以及技术上的优势,但在日本人顽强的防守下,美军几乎每攻占一个地方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1945年2月至6月,经过四个多月激战的美军终于夺取了硫磺、冲绳二岛,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日本兵的狂热好战、誓死不降,令美国人困惑不解。

当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尚有690万军队,其中的257万驻扎在日本本土防守,狂妄的军国主义分子叫嚣本土作战,誓与日本共存亡,而且惨痛的伤亡令美军极为忧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高层认识到,如果日本誓死不降,美军就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攻占日本,而这将有可能是得不偿失。因此,格鲁和杜曼的言论逐渐引起高层的重视。1945年5月,格鲁担任国务院远东司司长,与此同时,杜曼也到远东司任职,工作上的相遇使他们有机会合作,于是两人开始鼓吹利用天皇制为美国利益服务。在参议院,他们为了说服对日强硬派而强调指出:在实现日本顺利投降的过程中,“天皇是唯一能使日本稳定的力量,只有天皇有足够的力量强制日军停止在中国的战斗,而靠军部首脑是无法使日本彻底投降的。”迫于局势的压力,加上二人的努力,其观点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1945年5月28日早晨,格鲁求得了杜鲁门总统的约见,格鲁指出:“在对日战争中,从现在到将来不再牺牲,这是基本目的。”“我们必须考虑到日本人是狂热的民族,在最后关头有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可能性,如此的话美国人生命的牺牲是不堪设想的。但对于日本人来说,无条件投降的最大障碍,是天皇制的存废问题。”格鲁的这些话对于正想寻求日本投降的杜鲁门来说,是正中下怀,因而得到杜鲁门的认同。

毋庸置疑,考虑到战场上的伤亡情况,美国政府正准备迎合日本的要求,以保留天皇制为“诱饵”,来获取日本的早日投降。由于处理日本问题极少涉及英国的利益,所以在对日政策方面,英国全力支持美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丘吉尔曾几次劝告杜鲁门:“不一定要严格坚持无条件投降,以避免美国人生命的巨大损失。”丘吉尔的话正中杜鲁门的心思,坚定了美国政府利用并保留天皇的决心。由于在此前的开罗会议中,蒋介石已对保留天皇制表示了认同的看法,所以美国人可以没有任何需要顾虑的阻力了,但是真正促使美国人尽快表明心态的却是苏联人。由于苏联和日本很早就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所以双方在利益上并没有大的冲突。从1945年3月起,日本开始同苏联秘密接触,期望通过持中立态度的苏联来协调关系,从而一旦战败则可以获取同英美谈判的余地。但苏联方面一直未作出积极表示,并且于4月5日突然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这对日本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为了避免苏联参战,日本加快了争取苏联居中调停的步伐,想承诺放弃一些既得利益来换取苏联的帮助。日本的举动引起了美国的注意,美国认为,日本的目的很可能是准备答应苏联在远东的要求而得到其在谈判中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果继续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而不顾其“维护国体”的要求,日本就有可能向苏联投降,或者至少通过苏联来投降,而这是美国人不愿意看到的。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布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尽管为了平衡反对

2

派的压力,删去了格鲁所写草案中“该政府如能确立不复活军国主义的政策,则可保留君主立宪制”的表述,但正如7月30日为避免日本人误解,由美国国务院作出的解释那样:“因为没有明确说明要天皇下台,所以有保存天皇的设想。”美国保存天皇制的意图可谓不言自明。

美国的措施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波茨坦公告》发布以后,以陆相阿南为首的主战派顽固反对投降,坚决主张战斗到底,并与外务大臣东乡为首的主和派相持不下,在关键时刻,天皇主持召开了两次御前会议,要求内阁尽快作出决定,实现停战投降。8月15日,天皇不顾“流血盘事件”的干扰(“流血盘事件”即“流血的录音盘事件”,在天皇宣告投降的前夜,皇宫发生了近卫军叛乱,叛乱者试图找到有天皇投降诏书的录音盘,以达到阻止投降的目的,事情败露后叛乱者自杀身亡。),亲自广播了投降诏书,从而实现了日本的顺利投降。美国正是基于天皇在日本所具有的独特地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天皇制为“诱饵”,来达到促使日本投降的目的,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美军的伤亡,而日本也是迫于形势的压力,迎合美国人的心态,由天皇来宣布投降,这就为战后天皇制得以保留成为可能埋下了伏笔。在这一过程中并不存在主动与被动,更像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双方各取所需。战后这种关系还在继续,且更为凸显。

三、天皇对美国的意义

美国对日政策的主要设计者乔治·凯南说:“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的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经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大部分中国的胜利,必然增强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意图,那就是要防止共产主义在日本的泛滥,将日本改造为友好的“民主国家”。

美国人发现,天皇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角色,实际统治日本的时间十分有限,但在日本的政治生活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天皇都大权旁落,然而奇怪的是,无论是摄政、关白还是幕府,他们都没有取而代之,而是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把统而不治的虚君保留下来,利用其神圣的权威使自己的统治合法,这一长达几百年的权力和权威分离的特殊历史现象引起了美国的关注。1945年底,日本舆论调查所就国内对天皇制的看法的调查显示,支持天皇制的竟占91.3﹪,这充分证明了保留天皇制是绝大多数日本人的愿望。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当时的现实出发,保留天皇制都属明智之举,美国又何尝不愿意做顺应历史、合乎民意的事情呢?

1945年9月27日,裕仁天皇亲自拜见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并表示:“我对因为日本推行战争而发生的一切问题和事件负有直接责任,关于我自己的命运,阁下无论怎么判决都没有问题,总之,我要负全部责任。”天皇的主动认错,给麦克阿瑟留下了“日本第一绅士”的印象。天皇的多次拜访,使麦克阿瑟大为感动,并确信:“他(裕仁)在振兴日本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他的真诚合作和影响,对占领的成功是大有干系的。”随后,麦克阿瑟在给杜鲁门的电报中也表示:“如果天皇作为战犯被控告或被绞死,那么整个日本就必须建立军事管制,而很可能爆发游击战争。”这表明麦克阿瑟也投入到了保皇派一方。作为美国在日本的最高统帅,其意见的权威性可想而知。

1946年1月7日,美国国务院、陆军、海军三部调整委员会通过了题为《日本统治体制改革》的文件,11日送达东京美军总部。该文件对利用天皇制问题没有作出决定,而是采取了与《波茨坦公告》同样的态度,即认为“日本最终的政治形态,应由日本国民基于自由表明的意愿来决定”,但“认为以现在的形态

3

来维持天皇制,与前述的一般目的是不一致的”。毫无疑问,该文件明确了使天皇制“形骸化”的方针,但也为天皇制留下了余地,麦克阿瑟也由此获得了决定天皇制的王牌。1946年2月,在美国的独手操作下,由占领当局下属的民政局拟定的《日本国宪法(草案)》出台了。根据该草案,天皇成为日本国民意志的象征,其地位由其所在的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而失去了关于国政的职能。日本内阁对此表示异议,但天皇看过草案以后立即同意,并表示:“我们的人民幸福和日本的重建正是要靠这些原则。”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天皇的呼吁下,宪法草案才被日本议会所接受。随后,裕仁天皇获得盟军总部的批准,开始“巡幸”全国。天皇几乎走遍了全部国土,所到之处都出现了热烈欢迎天皇的动人情景,欢迎的日本民众甚至踩掉了裕仁的鞋子,挤掉了他的帽子。这次“巡幸”,使天皇和国民之间建立了从来没有过的感情。美国占领当局由此也认识到:“由于天皇‘巡幸’全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不用说逮捕天皇追究其战争责任,就连天皇出庭作证的事情都得到了制止,这就是说,‘巡幸’的成功是制止追问天皇战争责任的一个大制动阀。”天皇的作用已经凸显,双方的目的都已达到,可以说天皇从战犯名单上消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纵观二战后美国的对日政策,可见美国采取的是一种“间接统治”的方式,而天皇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正是由于天皇的协助,麦克阿瑟才能稳坐“太上皇”改造日本,使日本成为其听话的盟友。另一方面,正是美国占领当局的帮助和扶持,保留了天皇制的日本政局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且日趋平稳,而这是日本在战后经济能够迅速恢复,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强国的重要因素。

由上得知,是美国一手策划实施保留了天皇制,究其原因,在于天皇本身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符合美国的利益。从美国方面看,战争结束前利用天皇制为“诱饵”,敦促日本投降,避免了更大的物资损失;战后利用天皇及其机构间接统治日本,避免了美国背上沉重的包袱-----无限期地管理当时面临崩溃的7000万人口的日本社会。从日本方面看,天皇宣布投降,使国体得以维护,而在战后协助美国管理日本,在一定层面来说是取得了主动权,对战后日本政局的平稳和经济的恢复都大有益处。所以,对日美两国而言,保留天皇制既是双方达成某种妥协的方式,同时也是双方皆能接受的结果。然而,必须强调指出,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保留天皇制,纵容了侵略者的战争罪行,伤害了广大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感情。正是由于天皇被免于审判,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阴魂一直挥之不去,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十分猖獗,甚至否认战争罪行、美化侵略战争。这是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士都必须予以警惕的。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