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化学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化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物质的性质。

化学家信奉一句话: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表象,是果,结构是本质,是因。(注意:因果律是构建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当属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与晶体类型和结构关系极大,而化学性质则与化合物种类密切相关。注意:化合物种类相同的不一定是相同的晶体类型,干冰和水晶的对比即是例证。

我们无法尽知所有物质的性质(2000年已经有2000万种物质了)。假设您是超级神童,每天可以掌握一千种物质的性质。目前已有的物质您需要20000天,也就是需要将近55年的时间才能学完。况且,过了55年以后,物质种数也许要以多少亿来计量了。因此我们先将物质分类: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是无机物的分类方法,有机物中又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然后细分,形成一个物种体系。在每个物种中找到一两个代表物加以研究记忆,找出相似点和递变规律,比如,烷烃中的甲烷,烯烃中的乙烯,酯类中的油脂,等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接触到本质。最有本源意味的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小小一张周期表,把大千世界全部浓缩进来了!可以这样讲,透彻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你就找到了化学的核心主线。 在周期表中,我们找到了元素的“家族”,明白了之所以物质性质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规律。我们同样是在每个“家族”中找一两个元素作代表,详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对于不同的物质又分别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等。就这样,我们只详细学习了极少数的物质,就依据“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三种方式推导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质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相似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是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武器。 4.物质的变化

许多人以为:化学性质不就是变化吗?其实二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差别。个人以为:性质是对某种特定的物质本身而言的,而变化则是对一群相关的物质而言的。我们都很羡慕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化学恰好是在“变化”中体现其独特魅力,其变化总数当在亿万种之上,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变化无穷”! 从我们目前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元素化合物群体之间的转化衍变关系。归纳、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将为我们后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 比较重要的“变化规律”有:每一个元素各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变关系等,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通用”转化关系;各族主要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的“特定”转化关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等。 5.物质的合成

制备合成我们需要的任何物质,从而建设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和每一个化学家的梦想,同时也是化学研究的终极目的。要制取某种物质,必须先了解与该物质相关的变化规律和衍变关系。制备物质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工业化生产,二是实验室制法。对于每一种物质来说,可以制取它的方法往往有许多种,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从中选用多快好省的办法。所谓多,就是原料要丰富,产量要高;所谓快,就是反应速度要快,单位时间得到的产品才能多;所谓好,就是产品纯度要高,副反应要少,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少,少产生或不产生废料(原子利用率要高),真正达到“绿色化学”的要求;所谓省,就是设备投资要省、能源消耗要少、原料价格要低。化学家们往往要在各种可能的方案中反复长期的试验研究,有时是要经过成千上万次失败才能最后获得成功。 可以这样讲:即使将来你一个方程式也不记得,只要你熟知了上述化学的定义所包含的各种意义,你同样具有化学思维,能够解决一般的化学问题或者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这就是“方法论”。 哲学首先要讲“世界观”。化学如何看世界呢?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化学确认了世界是物质的。我们也许可以说,这个结论是化学对哲学的最大贡献。 化学规律中同样证明、揭示了相当多的哲学道理。比如: 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这可以在化学中找到相当广泛的示例,比如原子核与电子,阳离子与阴离子,氧化与还原,得电子与失电子,等等。其实这里包含着另一个著名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不管原子核与电子,阳离子与阴离子,氧化与还原,得电子与失电子,从宏观上看,都是中性的、守恒的。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反应物、条件、产物之间的关系恰好证明!

二、哲学与化学的相互作用

“黑格尔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在化学领域中取得了最伟大的胜利”。恩格斯的这句话揭示了化学科学本身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的道理。化学上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理论的发展,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哲学思维。一部化学史,就是一部思想史,一部哲学史。化学发展史既是化学实践和化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也是化学思想和化学概念,化学方法发展演化的历史。它常常生动的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系统的哲学理解[4]。

自古以来,化学的工艺依靠工匠们的积累而化学的理论则在自然哲学家的思辨中萌芽。化学家以某种哲学观念作为背景或植架来组织观察资料并为下一步的探索指明方向。

1.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化学运动的基本特征,这一规律在化学运动中表现的特别生动,明显。

恩格斯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的科学[5]”。 在化学周期表的元素的排列方式可以证实这一理论,元素的性质都是按一定的规律递变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进行了一次辨证综合,使化学成为一门严整的系统的自然科学系统,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他雄辩的证明了质量互变这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门捷列夫说:“单是事实的收集,哪怕收集的非常广泛,单是事实的积累,哪怕积累的毫不遗漏,都还不能是你获得掌握科学的方法,不能向你提供进一步的保证,甚至还不能使你有权照科学这个名词的高级意义来把它叫做科学[6]。”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对于一个化学家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最基本的,必须理解的道理和必须具备的素质。因为这一真理在化学领域体现的十分充分,并且深入的、自觉的被每一位从事科学的人所认识。一个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再化学界是得不到认同的,一个不做实验而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化学中最常见的实践就是实验。化学实验方法对化学科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方法无论多么重要都不能将实验方法取而代之。每个化学家都必须在实验室中工作,他所有的成果都在实验中体现,在学术论文基础上就是实验报告。化学家的哪怕是纯粹理论的思维也要在实验中得到印证,否则酒会得到化学界同人的认可,这一切在化学界早已是工人的常识,是用不着大讨论,大辩论的。

3.化学促进哲学的发展

化学的进步,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

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物质的认识,对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

哲学不是空间的思辨,它需要大量的事实材料以免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原。化学家在实验室乃至生产实践中获得大量成果,恰恰可以为一些处于激烈争论中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观点和流派提供极具说服力的,无可争辩的鲜活而又生动的客观事实,不仅如此,化学还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给先进革命的世界观提供科学基础,恩格斯曾深刻的指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理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在唯物主义者那里着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了,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者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科学技术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他不仅驱除腐朽落后的意识形式,而且也是哲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进步的世界观不断产生新的飞跃。整个科学技术像永不停息的洪流冲刷着全部精神世界,去污秽,展新容,力破传统,与时具进,从而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热潮。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哲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命题,丰富着哲学思想宝库,只有那些密切关注深刻领域会当代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的革命性进展的哲学家,才能立足与当代哲学新思潮的前沿。

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之一。化学对哲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并且还将起重要的作用。哲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化学科学都曾对之做出过贡献。化学为古代哲学产生做出了贡献。早期实用化学为古代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经验素材。古代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是思辨的,关注逻辑推理的,但天论多么思辨,他总要有经验素材作为依据。古代化学正是这种经验素材的源泉。

物质观是世界观的基石。自然界的事物五光十色,千奇百怪,他们是彼此孤立还是存在内在的关联?由于化学变化,一种物质消失了,另一种物质产生了,这就明确的告诉人们,物质是有联系的,不同的物质之间的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巧者劳而智者忧,古代的智者必然要思索这一问题,他们在万物皆变,万物同源这一天才的直觉的基础上,认定必然存在着一种或几种基础的物质元素,自然界的物质都由他们构成他们提出了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既物质的本原问题。近代化学促进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发展,原子论是近代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