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资料】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贡献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精选资料】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贡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始于毛,成于邓”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论中国共产

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贡献

戴维理 201221010603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它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通过它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以此发掘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贡献。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

Abstract:A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Marxism-Leninism &Chinese reality.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hinese Marxism nowadays.We must realize the social&historical conditions for Its formation&development at first 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Its scientific system&Spirit exactly.thus,We can find the importance of CCP in the formation of 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explor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leader group of CCP. Keyword:Marxism-Leninism;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CP;the first generation leader group.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背景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主要可以归结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苏联模式及其影响、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等三个方面,接下来,我们会分别阐述三个方面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产生的影响。

(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1.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大大提升,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虽然遭受了大萧条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但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来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资本家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工人的待遇也随之提高。伴随着生产力大力发展而来的,是三大差别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虽然彻底消除尚待时日,但是成效却以初见端倪。

2.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从生产力上说,资本主义发展的波动性变小,由于技术的成熟,原先不能人为控制的因素已经逐渐被人为掌控。并且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工农业的比重日趋平衡,第三产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从生产关系上说,劳资双方对于收入的分配也渐渐变得合理起来,工人能拿到比以前更多的报酬,而资本家也也能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使得双方的关系也趋于缓和,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立。

3.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与变化的原因

从生产力上来说,三次科技革命为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从生产关系上来说,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为报酬和地位斗争,使得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也使得劳资关系悄然出现了变化。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来说,这是对现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节的必然结果。对外来说,为了能够制衡社会主义制度,当代资本主义也是需要发展的改变的。

4. 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当代社会主义主要面临着六大挑战:第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全球化后的市场经济必然存在分歧,如何解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第二,社会主义本身发展不足带来的挑战,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多为发达国家,只有少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且多为发展中国家,本身的发展不足也使得社会主义面临挑战。第三,非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带来的冲击,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其意义和实行方式也不尽相同,某些非科学的、有缺陷的社会主义理论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第四,资本主义仍在发

展的事实带来的挑战,虽然马克思曾说共产主义终将替代资本主义,但从目前来说,资本主义仍然在发展。第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总体乏力带来的挑战,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营大幅度缩水,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遭受质疑。第六,非传统因素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挑战。

(二) 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1. 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是列宁晚年形成的重要思想,但没有引起俄共(布)中央其他领导人的重视。因而1924年1月列宁去世后俄共(布)和联共(布)党内进行了激列论战(与托洛茨基的论战、与布哈林的论战)。最终斯大林在上世纪20年代结束了新经济政策,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肃反运动三大高潮,并于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形成了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它的基本内容如下:

保证重工业高速度优先发展的经济结构模式: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他认为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力量。因此,他要求农业、轻工业必须为重工业让路,不惜以压低人民消费水平的增长为代价,来保证重工业的高速度优先发展。这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的所有制结构模式

为了消除资本主义成分,斯大林实行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标志。

排除私人经营,完全掌握在国家、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手中的商业模式 虽然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他对商品和商品流转的范围做了极为严格的限制。使得商品的流通性大大降低,私有商贩和各种中介被渐渐逐出了商品流转范围。这种商业以不许资本主义活跃,不许私人资本主义部分商品流转方面活动为出发点。

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斯大林实行在国民经济计划化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制订和实施五年计划来统筹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式。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使中央权力过于集中,实际上是对国民经济采用了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管理办法。

个人专断和以党代政的政治领导模式

虽然列宁确定了共产党领导苏维埃政权的原则,但是由于在苏联,除了共产党之外没有其它的合法政党,因此,党政工作的界限也就越来越分不清楚了,渐渐形成了以党代政的局面。

2.

对苏联模式评价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纯粹的、非商品的、非市场的”社会主义理论与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军事共产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最大的特点是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性。它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然而却也有它出现的必然性。

苏联模式在历史上也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现,为赢得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其它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榜样和支持,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并且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和严重的弊端。第一,经济上的高度集权和僵化的计划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第二,政治上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第三,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建国初期,毛泽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三大改造

在夺取政权后,如何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是一个艰巨的历史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地解决了这个历史课题,创造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