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莞打造文化名城文化理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关于东莞打造文化名城文化理念调研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关于东莞打造文化名城文化理念调研报告 ——以长安镇文明发展为例

化学与环境工程 10工艺2班

李汉斌 201041511226 何时皇 201041511220 何玉良 201041511216

时间:2011年8月10号至14号 地点:东莞市长安镇

目的:探讨长安文化内涵以及思考文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深入了解长安特色文化。

一、 引言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文明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平等程度。

生存竞争的残酷造成动物之间只有野蛮,弱肉强食,而没有平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从不平等逐步向平等,从野蛮向文明过渡的历史。文明社会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社会生产力、生活资料满足人民需求的程度、分配的均匀程度、各种权利的平等程度、道德风尚,人类的生存环境等各方面均处于先进水平的平等社会,是代表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理想的社会。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文明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长期艰苦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植于人们现实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石。社会实践的形式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种: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社会改革实践以及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生态保护实践。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由上述四种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在此四种实践基础上便产生了人类活动的四大基本领域,即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领域。社会的文明也就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打造文明城市,你我神圣的本职。本次关于东莞打造文化名域文化理念的调研报告,以东莞市长安镇为例,下面为大家展示一个城镇的文化建设发展历程。

二、 东莞详情

1

(一) 地理位置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中

城市,地处东经113°31′ -114°15′北纬22°39′-23°09′,全市陆地面积为2465平方公里。

(二) 历史背景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直到1949

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1950年3月,东莞县隶珠江专区。1952年,撤销珠江专区,东莞县隶粤中行政区。1956年2月,撤销粤中行政区,东莞县隶惠阳专区。1963年6月,复置惠阳专区,东莞县又隶惠阳专区。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而东莞文化也因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形成了其独自的文化底蕴。

(三) 民间艺术

东莞,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广州方言演唱的粤曲、粤剧,在东

莞有着悠久历史,它是本土民间音乐吸融中原文化,同时借鉴了西方演奏技

巧的产物,现为当地民间流传最广的地方音乐和戏剧。东莞素有粤曲、粤剧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的美誉之称,其中粤剧被称为——南国红豆。

东莞的绘画,受岭南画派先驱居巢和居廉的影响,注重写生,吸收西方素描运用色彩的技法,为岭南画派的奇葩。

东莞民间以动物造型的舞蹈丰富多彩,有龙舞、凤舞、狮子舞、麒麟舞等等。特别是狮子舞,技术精湛,演技非凡,扬威四海,长安镇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狮之乡”。每年元宵节,全市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城内万人空巷。

东莞清溪、樟木头等镇的客家人唱山歌早就有名,每逢节日,经常举行各类山歌表演或比赛,热闹非凡。

(四) 文化名城

在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方面,《东莞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意

见(2011—2020)》提出,东莞将着力构筑涵盖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和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层次保护网络,建设一批体现东莞地域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观,打造一批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品牌,形成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充满时代气息的城市风貌,力争早日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我市将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以改善其产业的质量,力争成为一个真正拥有文化魅力和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城。

2

未来10年,东莞将以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社科理论、新闻出版等领域为重点,以“出名家、产名作、做名团、办名节”为核心,大力实施文化创作精品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书画摄影精品工程、影视动漫精品工程、社科理论精品工程和新闻出版精品工程等“六大精品工程”,促进文化精品创作的全面繁荣和跨越式发展,力争推出一批反映东莞地方特色、在全省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叫好叫座的文化艺术精品。

(五)城市旅游胜地

虎门抗英纪念馆、虎门大桥、莲花山、虎英郊野公园、虎泉山庄、粤晖园、石龙金沙湾 、石龙中山公园 、海战博物馆 、东莞观音山森林公园、东莞展览馆等等。

长安镇的文明进程

一、地理位置

长安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南端,东邻深圳市,南临珠江口,西连虎门港;是广州往深圳、香港的必经之地。行政区域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下辖13个社区居委会,常住户籍人口4万多人、非户籍人口60多万人,旅港同胞3万多人。长安镇起源于东晋,始建于北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涌现出南宋理学大师李用、现代革命志士蔡日新等历史名人,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先代故乡。

二、现今长安镇的文明发展及镇区文化转变 --新时代的长安 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30余年来,长安镇积极探索基层文化建设之路,打造出具有莞邑风格和长安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优秀文艺人才不断涌现,一批精品佳作相继面世。近20年来,各文艺协会会员共出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等文艺专著30余部。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对外文化交流有声有色,城市良好形象不断提升;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长安镇1989年就颁布《加强文化工作的决议》,第一次对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新世纪初,又制定了文化建设十年规划,每年划拨财政支出的4%用于文化建设,大型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形成了以镇中心区为龙头,社区为枢纽,纵向到社区、横向到工业区、居民小区、中小学的多层次、多体制的文化设施网络。

3

市民素质与文化建设

长安镇长期致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努力打造\教育强镇\和\文化名镇\,投入巨资兴建了一批高档次教育文化设施。现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6所,其中12所被评为省、市一级学校(园)。1996年普及了高中教育,去年全镇考上大学的长安籍学生273人。2002年成为全省首批、全市第一个\广东省教育强镇\。在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大量招聘科技管理及文艺人才,现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2万多人。从1996年起,第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努力共建和睦社会。目前全镇12个农村村委会中,有9个村、组被评为市\文明村标兵\或\文明村\。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有文学、书画、摄影、戏曲等9个群众文体协会;先后获得了\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亿万农民健身运动先进镇\、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龙狮运动之乡\等荣誉称号,1999年被定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全镇上下讲文明、讲科学、好学上进、创业乐业敬业、遵纪守法、友爱互助等美。多年来,长安在努力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上下足工夫。首先是实施教育强镇战略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其次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1990年以来,长安镇先后获“国家卫生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等近10个国家级精神文明类别荣誉。

长安镇现拥有50多所高标准中小学,以及图书馆、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等一大批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繁荣,是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粤剧之乡,中国摄影之乡。出台《长安镇建设文化名镇规划纲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把长安打造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名镇。

文明新风

长安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地方发展获得强大动力。从1980年利用简陋的祠堂和仓库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 业开始,长安人就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求新求变,创下了许多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第一”。与此同时, “团结拼搏、敢闯敢试、开放合作” 的长安精神内核也深深地融入长安人的血脉之中。新世纪以来,长安镇又先后开展“共建和睦社会”、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长安骄子计划”等思进教育活动,开展为新莞人建设温馨“第二故乡”等共融共进活动,营造“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共融共进”的思想文化氛围,极大地丰富了长安精神的内涵。

当地考察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