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V)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2019-2020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V)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和而亲切的面容。那细细的灯芯,是母亲短暂的一生。那盛装在陶里的是母亲的汗水,血液与泪水,无声的燃烧,换取黑夜中微弱的光芒。

⑼每一位乡间的母亲都是一颗闪烁的星辰。她们手捧陶盏,手捧一豆摇曳的灯火,在漫漫的夜空,闪烁成漫天星辰。你试着走出家门,你试着走向旷野,你试着走向那条绵延的记忆长路,一定会在某个熟悉的路口,重逢我们亲爱的母亲。

⑽轻轻拂去陶盏上的尘埃,薄薄的釉彩,依然像流动的云。能听见荜剥的火苗,能听见小河的流水,也能听见母亲手中的针线穿过岁月轻渺的叮咛。

⑾一豆灯火,化成生命中永恒的航灯。

9.本文第二、三节写了制陶盏的全过程,有何用意?(4分)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你看她将一根闪亮的银针,在鬓发间轻轻一抹,一根线在昏黄的灯光下飞舞。温暖的衣,结实的千层底的鞋子,就这样穿在我们的身上与脚下。

(2)轻轻拂去陶盏上的尘埃,薄薄的釉彩,依然像流动的云。能听见荜剥的火苗,能听见小河的流水,也能听见母亲手中的针线穿过岁月轻渺的叮咛。 11.第五、六节哪几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试分析作用。(4分)

12. “一豆灯火,化成生命中永恒的航灯。”为什么说这一个小小的陶盏在我的生命中是永恒的?(4分)

(二)精神的契约

陈全忠

①1935年,在纽约市一个最贫困最脏乱地区的法庭上,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正被审问。老妇人头发凌乱,手在微微发抖,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她抬手去抹眼角的泪水。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

②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地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另交50 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容,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③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④黎巴嫩作家米哈依勒·努艾曼在《你是人》中说:“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时间中的任何一个人。”“人”的一撇一捺,一半是自己,一半是他人,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双方才能吃到食物;又像一把锋利的刻刀,只靠一种自我雕琢远远不够,还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最终完成生命本色的浮凸。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它是自发的,没有谁强制你。

⑤契约关联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善的义务好理解,就是感同身受,同情人之不幸,理解人之需要,给予恰当的帮助。善的权利,却被蒙上了误解的烟尘。在生活中有人做好事吃亏,以为善无善报,那就错了。相对现实利益的回报,善更多的是精神的补偿。善者,内心有光,周身有爱,对世间常怀恻隐之心,人生就不会虚浮;意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的重要性,就会产生自信、自尊的感受。在一个遵守契约的理智社会里,物质的回报和精神的补偿应该是成正比的。

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背弃精神契约、压缩善良空间的现象存在,四川某镇一名弱女子深夜遭歹徒追杀,整条大街的居民听到了呼救却无人开门制止,唯一开着门的店主居然马上拉下卷帘门;湘潭一男子爬上高楼欲自杀,犹豫之时,街上围观者一再欢呼起哄:“跳啊,干嘛不跳下来!”轻生者终究满足了看客的要求;一儿童溺水,打捞者要求见到酬金才肯下水。在这里,人性善良的光辉和芬芳不见了,冷漠胜利了,金钱的法则胜利了。如果精神的契约被所有的人背弃,善的最后一块绿洲被沙化,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

⑦想起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⑧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人总难免感到寂寞、惶恐,无善心也就无法得到相应回报,幸福也要打折扣。靠偷拿盗取生活的人,最为可恨可怜。

⑨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将被全世界抛弃。

13.文章开头由1935年美国的一次审判说起,其作用是什么?(3分) 14.第②和第⑦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15.现实社会中抛弃精神契约、压缩善良空间的现象有哪些?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6.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3分)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侍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哉,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臭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夫其脆弱骄傲,炫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陶望龄《养兰说》(有改动)

【注释】①瘁:憔悴。②密化:神秘变化。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而他家所植者(种养) .

B.予就问故(前去) .

C.术之不谬(方法) D.物固有久而易其嗜(认为……容易)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喜润而忌湿 .B.且告以闻 .C.物皆然矣 .D.余固以忧其难养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必以分人 .吴广以为然 .安陵君其许寡人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 (2)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20.本文第一段和第三段所写的养兰方法完全不同,这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这首诗描绘了 ▲ 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 ▲ ”一词。(2分)

(2)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四(4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6岁的小琪琪和妈妈一起去爬山,到了山顶的时候突然下雨了,可是她们什么雨具也没带。旁边的一位叔叔将仅有的一件雨衣给了他儿子,这位男孩看到她们后又将雨衣给了小琪琪。琪琪问妈妈:“为什么叔叔将雨衣给了哥哥,哥哥又给我了呢?”妈妈回答道:“因为叔叔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琪琪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衣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的小花上面。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50字至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③①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