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旧知识分子三类人物形象今探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鲁迅小说中旧知识分子三类人物形象今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孔乙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他卑微地活着,成长中饱受了太多的欺辱。他找小伙计攀谈,想教他识字,或许只是想从孩子身上找到一些慰藉,或许他心中的孩子是干净的,没有受过黑暗社会污染的。但是可悲的是,他教授的内容居然是毫无意义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个酒店伙计,“茴”字的多少种写法都与他无关,他只要能认识“茴”字,甚至都不需要写出来。这足可以说明孔乙己的知识不切实际,而且思想极其的迂腐守旧。十二岁小伙计的表现也反应出当时社会等级观念对国人的腐化程度,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让人觉着心里丝丝凉意。

(3)把茴香豆分食给孩子

孔乙己惟有在天真的孩子面前,才能轻松的乐呵乐呵,抛开世俗的偏见,陶醉一会,这更透露出他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独。鲁迅笔下的这个片段非常传神。在孔乙己弯腰说“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之后,又写他“直身”的动作,“看一看”的目光,“摇头”的姿态,并且在后面用上《论语》里的句子,把孔乙己的迂腐善良,甚至有些天真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没有任何地位,是个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的人。

鲁迅真实而又深入地解剖社会问题,鞭辟入里地展现统治者利用古人的愚蒙思想愚化人们群众,使他们陷入一种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感到无比的焦灼,因而他觉得“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孔乙己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面对畸形现实、病态社会,他只能沦为底层的社会人。统治阶级的昏庸、堕落和下层人们的不幸,以及当时社会思想昏沉、国民精神麻木的种种现状,促使鲁迅创作孔乙己这个人物。正是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鞭挞,也才能“引起疗救的注意”。

2.陈士成的形象

对于《白光》里的陈士成,小说中没有过多的触及到陈士成的生活环境,是一篇精彩的白描。虽然这个陈士成,像孔乙己一样,是一个没有运气,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但不同的是,他出身于没落的富庶阶级。在陈士成的心目里,他是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所当然是一步青云,功成名就。但他竟然没想到会屡试屡败。一心指望“隽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径联捷上去,??绅士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侮,发昏??赶走了租住在自己破宅门里的杂姓——那时不劳说赶,自己就搬的,——屋宇全新了,门口是旗杆和扁额,??要清高可以做京官,否则不如谋外放。??”(选自《白光》)多少次黄粱美梦,出现在陈士成的幻觉里,但一次又一次的考场失意,飘散了他的梦。颓丧,空虚在袭击着他的生活,而那好梦却又不因此而消逝。“陈士成的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终于导致了他的死亡。你也许会觉得他可怜、活该,是自取灭亡,谁让他那么贪心了。可是别忘了,他所有对科举道路的贪婪幻想是被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刺激出来的。那个社会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就是那么狭窄,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1] 在“白光”的诱导下,用尽心力所挖掘的也只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而那具是象征陈腐和终结的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笑吟吟的现出笑影。最后终于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结束他落魄的一生。

这类形象的生动描写首先表明,几千年吃人的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对下层旧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是何等残忍。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然而,在科举制度中产生了极少数的权势者,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像孔乙己、陈士成这样一生受其害而不觉悟。他们大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和殉葬者。对他们的毒害又是怎样的根深蒂固。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面对扼杀他们命运的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逆来顺受,俯首贴耳,盲目地继承、遵从和维护。

其次,在他们的意识深处,一个人的作为总是命运注定的,而自己却永远无法驾驭命运。读书人孔乙己的消极懒惰,偷盗行窃等行为说明,他从来就是得过且过,连正视现实、积极谋生都想不到了,那还能意识到封建思想及伦理道德的不合理性呢?陈士成为科举制度葬送了他的一生,也没能考中秀才。“一而再、再而三的落榜、挫折、打击也没能给他有所启示,而他却荒唐地做着升官发财、作威作福的美梦,并以此自慰。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孕育了这样一代代、一批批孔乙己似的、陈士成似的畸形儿。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更是时代的悲哀。

再次,鲁迅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一生的描写,表现了他对这些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以及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谴责。封建社会正因为孕育了这样一代代保守、迂腐、愚昧的国民,才导致了它的最终崩溃。鲁迅通过这类旧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而要说明的一个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不是求下层旧知识分子单纯的自我表现,而是在于对他们重大道路的探索。

孔乙己、陈士成作为鲁迅小说第一揭露面的封建知识分子,其生活时代是封建社会崩溃时期。科举制度是依附在封建制度这张皮上的,现在皮之不存,依附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分子,就必然产生“毛将焉附”的悲剧了。鲁讯以孔乙己等为主人公,就反映了他对这类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清醒认识,所以,他通过对这类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就是要告诉读者,随着封建社会已经走向历史行程的末尾,知识分子若还要执着于科举道路,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而要求得好的命运,就必须另寻新路。

(二)走狗、帮凶者——鲁四爷、赵太爷等的形象

1.鲁四爷的形象

在鲁迅小说中,和这些“下层知识分子”形成对比的“上层知识分子”,只用了少量笔墨去描写,但他们的形象也是极其重要,揭示了当时封建制度的黑暗。在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的《祝福》中,鲁四老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传统的观点认为鲁四老爷是一个自私,冷漠,封建卫道者;甚至被看做是逼死祥林嫂的刽子手。作者写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又“大骂新党和康有为”。整篇小说作者没有描写过鲁四老爷的外貌,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从这段话中看得出,鲁四老爷具有旧社会普遍的传统老学究的摸样,表面上是斯文儒雅,又自命清高。

在《祝福》中的鲁四爷,作者对他着墨不多,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伪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1)“两次皱眉”显阴险

“四叔皱了皱眉”,这四叔第一次是在卫老婆子说明了祥林嫂前来做工的缘由之后,——祥林嫂“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两颊都是红的”,可见是一个能干廉价的劳动力。虽然是个寡妇,也舍不得拒绝,但又不丢失自己的尊严去能笑脸相迎,因此这鲁四爷用“皱眉”的表情,既保住了自己的尊严,轻视了对方,又留住了对方。这皱眉就如同“投机奸商”。四婶和祥林嫂都摸不透她,甚至有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可见鲁四爷城府深矣!

第二次皱眉,是当祥林嫂在河边淘米发现有人注视她后,她失色地逃回来。时表现出来的表情。透过皱眉,我们可以猜想他的内心世界:这怎么行呢!不要廉耻贞操的女人,真是胆大包天!此时,这个廉价劳动力与封建礼教向比较下,就显得就不堪一击了,多么“机智”的两利相较取其重。一个封建礼教的护卫者就浮现于读者的眼前了。

(2)“一次生气”露冷血。

当听到祥林嫂的死讯后,他且走且骂生气了,“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一个可怜的女人死了,他非但没有一丝的怜惜,反而心声怒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祥林嫂的死败坏了礼教,辱了他的门风!祥林嫂活着要深受他剥削,榨干了血汗;死了还不得安宁。这就是冷血的鲁四爷!

(3)“大骂一通”见本性

这是“心平气和”的四叔最恼火的一次表现。这个封建地主阶级的顽固代表,他对付劳动人民易如反掌,只需皱皱眉,就能将人玩弄于指掌之间。但对于新生的革命力量——新党,他便立刻撕下那道貌岸然的假面具,露出其凶恶的本来面目。因为新党反对封建的号召,要动摇他们的根基,触及他的利益,他便大骂一通,显露本性。

由此可见,鲁四老爷的确是自私,冷漠,是封建卫道者。文章勾勒出四叔的“皱眉、生气、大骂”,使鲁四老爷有了较为饱满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虚伪、残酷而又色厉内荏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形象。

2.赵太爷的形象

《阿Q正传》里赵太爷是一家之主,更可以说是这一大家子,本家,乃至整个未庄的“精神领袖”,有着崇高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如果把赵氏一家看成是生长在封建思想大地上的一根老树,那么赵太爷就是这根老树的根系,深深地扎在泥土里,牢牢的把封建腐朽的遗风遗俗锁定在他的家族内部,也同样使这个大气候影响着整个未庄。他一有了学识,便财大气粗,淫威不浅。当他从桥头一路走来时,坐着吃饭的村民对这位“瘟神”立即起身让座。吓得七斤嫂更不知所措,一边低声下气,忙陪着笑脸招呼七爷,一边痛斥七斤不识事务,望求得七爷的宽恕。前面还口口声声不许阿Q再踏进赵家门槛,却在阿Q去城里“镀金”回来后,

宜顺论文网www.13LW.com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