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病理生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B.由产热器官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C.由产热原细胞分泌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神经激素

D.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E.由产EP细胞在磷酸激酶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答案:D

7、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C.加速分解代谢,产热增加 D.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E.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答案:D

8、属内生致热原的物质是

A.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B.体内的抗体复合物

C.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D.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得致热原 答案:E

9、关于发热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温高于正常值0.5℃ B.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C.产热过程大于散热过程 D.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E.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答案:D

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是

A.外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5-羟色胺 D.前列腺素 E.环磷酸腺苷 答案:B

11、下述哪种体温升高的情况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剧烈运动后 C.先天性无汗腺 D.妇女妊娠期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C

12、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内毒素污染 C.外毒素污染 D.药物的毒性反应 E.霉菌污染 答案:B

13、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胞

D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E.全病毒体及内毒素 答案:B

14、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热物质主要为

A.脂多糖 B.肽聚糖 C.内毒素 D.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E.全菌体和内毒素 答案:D

15、对人体有明显致热作用的本胆烷醇酮(原胆烷醇酮)来自

A.肾素 B.睾丸酮 C.肾上腺素 D.胆囊素 E.甲状腺素 答案:B

16、下列情况属于传染性发热的是

A.支原体侵入 B.血清病 C.血浆中本胆烷醇酮增高 D.恶性淋巴瘤 E.药物性荨麻疹 答案:A

17、内毒素为

A.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D.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答案:B

18、茶碱使发热反应增强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 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答案:C

19、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增强磷酸二脂酶活性 B.降低脑内5-羟色胺含量 C. 抑制前列腺素E合成 D.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E. 扩张血管 答案:A

20、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多数为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D.体温调定点上移 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答案:E

21、干扰素是

A.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B.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C.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D.病毒本身分泌的物质,能引起机体发热 E.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答案:E

22、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分是

A.脂质A B.脂质B C.脂质C D.多糖体 E.蛋白质 答案:A

23、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最多的细胞是

A.肝脏星形细胞 B.嗜酸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中型粒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C

24、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为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白细胞介素-1 E.白细胞介素-2 答案:D

2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和散热平衡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答案:C

26、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对流热明显减少 B.辐射热明显减少 C.产热超过散热 D.散热超过产热 E.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答案:D

27、引起寒战的原因是由于

A.全身皮肤的立毛肌不随意收缩 B.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全身皮肤的立毛肌周期性收缩 E.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答案:E

28、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等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散热障碍 答案:B

29、退热期可导致

+-A.Na潴留 B.Cl C.脱水 D.水潴留 E.出汗减少

答案:C

30、发热病人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为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乱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A

二、名词解释

1. 发热 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移超过正常值的0.5℃ 时,称为发热。

2. 过热 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的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3. 内生致热原 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三、问答题

1. 试述内生致热原(EP)引起发热的体温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第一环节是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EP作为“信使”,经血流将其传递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第二环节是中枢调节,即EP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产生中枢发热介质,并促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此时,正常血液温度变为冷刺激,体温中枢发出冲动,引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第三环节是效应部分,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张力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至与调定点上移水平。

第五章 缺氧

一、选择题 1.缺氧是指:

A.全身循环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B. 吸入气中的氧分压不足引起的病理过程

C. 对组织氧供不足和(或)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D.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引起的病理过程 E.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病理过程 答案: C

2.决定血氧饱和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A. CO2分压 B.血液温度 C. 血液pH值 D. 血氧分压 E.红细胞内2,3-DPG浓度 答案: D

3.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氧解离曲线右移可使血红蛋白在肺部结合氧增多 B.血氧饱和度的高低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无关 C.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是5ml/d1

D. 血氧含量是指100m1血液中实际含有氧的毫升数

E.血氧容量的大小反映血液携氧能力的高低,其正常值为20ml/dl 答案: A

4. 有关血氧指标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和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B.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释放的氧量 C. 氧含量是指100 m1血液中实际的携氧量

D. 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实际携氧量 E. 氧容量是指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释放的氧量 答案: C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