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灯小百科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闪光灯小百科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闪光灯小百科

来源:.dcfever.com

闪光灯小百科 Part 1 ─ 发展简史 文章日期:2009 年 4 月 22 日

文章标签:摄影新手教学, 摄影技巧教学, 摄影外围产品, 精选文章

闪光灯对摄影效率可谓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未有闪光灯的时代,你可能无法想象拍一张照片的时间可以多漫长。尤其当年菲林感光度大约只有 ISO25,光圈大约是 f8 甚至更低,单靠自然光,被拍摄者要固定姿态 10 几秒甚至 1 分钟,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其实不少学者早已研究如何用人造光线辅助摄影,早于 1839 年,已有科学家利用石灰灯 (limelight) 为显微镜影像曝光到银版摄影片 (daguerreotype) 之上,需时 5 分钟,比自然曝光所需的 30 分钟快了许多。待至 1859 年,有英国科学家发现燃烧镁条所产生的强光可以辅助拍摄高速移动的对象,亦即是镁光灯的雏型,后来改良成镁及氯酸钾的混合粉末作为闪光燃料。待至 1927 年,美国的通用电力 (GE) 发明了闪光灯泡 (Flash blub),才打开了电力闪光灯与快门同步的第一道门。

镁光灯用的粉末闪光燃料 Kodak Brownie Hawkeye 装上闪光灯的模样,灯泡蓝膜为矫色之用。

Kodak Brownie Hawkeye 装上闪光灯的模样,灯泡蓝膜为矫色之用。

设有机顶闪光灯插座的单镜反光机,其实早于 1935 年已由德国的 Exakta 创制,该灯脚座仅限插上闪光灯,需要另一条接线 (PC sync) 引发闪光,做到快门与闪光灯同步。闪光灯在当年一直是专业摄影师才用的工具,就当年的镁光灯,也普遍使用于新闻摄影逾半个世纪至 1950 年代。闪光灯得以普及是待到 1960 年代,当年 Kodak 推出 126 及 110 菲林相机,同时推出了闪光方砖 (flash cube),内有四颗闪灯,每曝光一格菲林就用一颗,四颗用完就要换。这个发明,让一般人也可以享受闪光灯摄影的乐趣,不用每次都要睇天做人。

Exakta 的Exa 1B,机顶设有热靴,并非今天的单点触发型 Kodak Instamatic X15 装上 flash cube 的模样

而踏入 1960年 代亦可谓闪光灯变革的重要年代,氙气闪光管 (xenon flashtube) 开始应用于设有热靴 (hot shoe) 的闪光灯上。初期推出时仍无法控制光量,直至美国的 Honeywell 发展出自动测光闪光灯 (automatic flash),才开始有对应距离及光圈进行测光系统,可改变光量;及后晶闸管及储电电容的出现,可控制电量及将未用的电力储起,成为现代专业闪光灯的雏型。

Honeywell 的自动闪光灯 灯顶设有光圈及距离转盘,再让闪光灯自行测光。 Vivitar 283 是早期使用晶闸管的闪光灯,不少人都曾拥有一支。

直到约 30 年前,,Olympus 推出菲林单镜反光机 OM2 (约 1978 年),同时推出了设有 TTL 测光的闪光灯系列,为日后各大相机生产商的发展目标,亦可谓改变现代摄影技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日后各大相机生产商的发展目标,亦

Olympus T32 对闪光灯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现代闪光灯其中一个代表 Canon 580EX II,己发展

至防尘及防水滴,应付恶劣工作环境的需要。

你需要闪光灯吗?

这不是多余的问题,用不用闪光灯,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哲学问题。摄影巨匠布列松 (Henri Cartier Bresson) 为保持拍摄景物的自然与真实感觉,一直不用闪光灯进行摄影;著名战地记者麦富林 (Don Mccullin),在战场上绝不能用闪光灯,否则会被发现行踪,只有人物专访才会用到。或许这些事实能给你一些安慰,因为你使用闪光灯摄影的技术,可能比这两位大师都要出色。除非阁下对以上两位大师是死忠派,否则有心摄影,尤其使用 DSLR,甚少会欠缺外置闪光灯。可以肯定,有闪光灯可以选择用或不用,但没有时才想到要用就太迟。

就如第一篇发展简史所述,没有闪光灯,摄影工作不仅没有效率可言,我们还会错过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精彩世界。假

如你的摄影题材包括以下各种,相信闪光灯是必备的: ?人像 ─ 突出主体轮廓、在阴暗环境下补光、制造气氛; ?微距 ─ 自然光源不足或被遮挡,需要人工光源;

?婚礼 / 活动 ─ 室内外游走纪录重要时刻,兼顾广角及近距摄影; ?运动 / 高速 ─ 凝固主体的动作,如守门员扑球或水滴皇冠等; ?商品 ─ 保持商品色调一致,或制造特定色调。

基本上配备两支闪光灯、遥控线及外置电池组,已可应付大部份的摄影工作

决定了主题,也决定了性能和数量上的需求。例如婚礼摄影时一支 GN 42 或以上的闪光灯加一个外置电池组就可应付;如果是认真的人像摄影,做足三点灯光 (three points light) 如主光、背光及侧光的话,可能已经要准备三支闪光灯。再进一步,也许是考虑是否需要用到影楼灯 (studio flash),当然那已经超出了我们讨论热靴外置闪光灯 (hot shoe flash) 的范围。不过随着技术进步,不少外置闪光灯只要指数 (GN) 足够,其实已经差不多可以达到影楼灯的专业效果,还具有非常出色的携带便利性。

最后一点必需提及的,就是如中长焦距拍摄又只能手持的话,会因镜头晃动做成影像模糊。利用闪光灯可放心使用较快的快门,也做到足够曝光,加上防手震功能的帮助,还可以运用较低的感光度,令画面的细致度进一步提升。 闪光灯「四両拨千斤」之术

要令闪光灯闪光,其实要用上 1000V 或以上的电压。哪为何 4 颗 AA 电池也可以推动一支闪光灯?

闪光灯之所以能够发光,是将闪光管内的氙气 (Xenon) 以高压电电击,令氙气原子离子化 (ionize),从而产生强光,原理和光管接近,只是光管是不断的供电,而闪光灯供电只是一瞬间。

闪光灯的内部可分成多个部份,包括变压器 (Transistor)、振频器 (Oscillator)、电容 (Capacitor) 及闪光管 (Flashtube) 。要将 6V 的直流电变成 1000V,要通过两次升压过程。变压器内由两组电线圈组成,以振频器令电线圈振荡,变成电磁铁的感生电原理,在交换过程将电压提升至高达 300V 的交流电。以下就是过程:

闪光灯内部的分布简图

1. 接通电源后,振频器配合第一组线圈,与第二组线圈产生感生电流,由于第二组线圈比第一组大,会产生升电压 (Voltage) 降电流 (current) 作用,令电压由 6V 升压至 300V 的交流电。在升压过程中,会听到高频声响。 2. 第二组线圈的交流电会通过一个单向二极管,将电流由交流电变回直流电,储藏在电容内,即进行充电。 3. 电容与一个颗带电阻的指示灯连接,尤如一个自动开关,当灯全亮时,就会中断充电过程。

4. 当闪光灯连接相机,快门打开时,亦即同时合上闪光灯回路,接通电容后,电流会通过第二个升压器,将300V 电流再升压至 1000V 或以上。

5. 在超高电压下,大量电子冲击闪光管内的氙气,令绝缘的氙气进入电离状态,转化成光能,形成一次闪光。 这是最基本的闪光过程,如果是带自动测光组件的闪光灯,在闪光过程中会同时测光,当光度足够时就将放电回路截断,减少电容内电力的无谓损耗。此时电池再供电,因为电容有余下的电力,不用由零开始充电,可令电池寿命延长。 浅谈 TTL

在历史上 TTL 其实分两个阶段发展,一个是相机内藏 TTL 测光及备有 TTL 功能的闪光灯。有趣的是,由相机 TTL 发表后差不多 15 多年后,才有 TTL 闪光灯出现。TTL 的出现,给用家最大方便莫过于就算在仓卒情况下拍摄,来不及估计距离、调较光圈,用闪光灯时都不会有太大偏差,令新闻摄影等工作变得更容易。 外测光到内测光 TTL 全名是 Through The Lens,意指 「通过镜头」。未有 TTL 之前,相机测光主要靠机身外的 Cds (Cadmium-Sulfide 硫化镉光敏电阻),易受环境光影响,未能反映光线经过多层镜片或加上滤镜时出现的光量损失,会造成曝光不足。而 TTL 的测光组件则设于机身内部,约为镜头后接近底片的位置。由于是测量通过镜头后的光线,所以 TTL 的准确度比外测光更为优秀。

先说 TTL 相机历史,其实在声称世界上首个使用 TTL 测光系统的相机也存在争论。因为在 60 年代,几家相机公司包括 Topcon、Nikon 及 Pentax 等都先后推出有 TTL 测光的相机,Pentax 先于 1960年提出这个概念,但要待至 1964 年推出 Spotmatic 才正式量产,反而 Topcon 于 1963 年先行推出市场,略占先机

1963 年第一台推出市场的 TTL 测光相机 Topcon RE Super 1964 年推出的 Pentax Spotmatic

Pentax 待至 1971 年推出 Pentax ES,意指 electronic shutter,是全球首部可以由 TTL 系统连动控制快门速度的单镜相机。由于使用电子控制,变成无段式快门,突破原本机械快门预设限制,如 1/ 53 秒或 1/ 1300 秒的速度都可以达到,令曝光的精确度提高,不过当年 Pentax 并没有将此概念进一步发展具备 TTL 的闪光灯。约 7 年后,即 1978 年,Olympus 推出了全球首支 TTL 闪光灯 球首支 TTL 闪光灯 T32,TTL 测光加闪光系统才正式出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