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介与翻译研究述评

作者:王宗明 惠薇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5期

【提 要】本文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历史,逐步对功能对等理论的国内引借与翻译研究现状进行考察,并结合该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发展脉络,针对其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在国内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一个系统性的述评。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国内引借 翻译研究 述评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前身——动态对等理论概述

1969年,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动态对等理论进行研究,该书首次提出了“对等效应”这一原则,而动态对等则涉及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等:“首先是词汇的对等;其次是句法的对等;然后是篇章的对等;最后是文体的对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目标语受众与文本信息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源语受众及文本信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有必要结合目标语受众的母语特点、需求及其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的期待来有针对性地调整文本的内容及信息。奈达也进一步解释了动态对等的定义,即“与源语信息最为接近的对等物”。其中,“对等物”指的是源语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最接近”指的是该理论的核心要义,换言之,就是尽可能地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在信息内容上的对等,而非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二)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的转换

自奈达《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出版后,“功能对等”这个新颖的专业术语首次被提出,但在他看来,这与其之前提出的“动态对等”并无明显区别。因此,他在后面出版的《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言》中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最开始的‘动态对等’主要是指源语和目标语的对等要优先于文体与形式对等,这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误解,让人们误以为文本的译文与其形式之间是矛盾的关系”,所以为有效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奈达又提出了“功能对等”。其中的“功能”一词清楚地反映了翻译的交际功能,所以“功能对等”更能有效地传达出奈达提倡的对等思想。

(三)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功能对等”有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之分(Nida,2001:87)。奈达将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其中,前者指的是目标语受众可以在看译文的过程中理解译文,进而对源语言受众怎样理解原文有一个较为基础的了解;而后者是指目標语受众可同样以此方法来理解并欣赏原文。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