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荷塘月色》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

学案导学

《荷塘月色》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及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重点】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破不宁静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时代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

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字音字形】

蓊蓊( ) 踱步( ) 袅娜( ) 霎时.( )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独处( ) 参差( ) 敛裾( ) 梵婀....

玲( ) 袅娜( ) 颤动( ) 悄悄( ) 脉脉( )

娜 颤 悄 脉 娜拉( ) 颤栗( ) 悄然( ) 血脉( )

xia( )气 niǎo( )娜 点zhuì( ) 一xia( )千里 xiāo( )雄 chuó( )学 【问题思考】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

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

学案导学

(3)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 用了“ ”等词,传神微

《荷塘月色》【教学案】 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第一课时 4、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文本探究】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第五自然段1、 本文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并鉴赏:

2、朗读品评第三自然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把“踱”字换成“走”字,表达效果

有何不同?

5、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3、 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

(1)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有什么好处?

6、朗读品评第六自然段:

(1)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

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

2

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

学案导学

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 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 到人的?作者的心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朗读品评第七自然段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 采莲的事情?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1、和旧教材相比,新课本把旧课文中删掉的一些句子还原了。这些地方时: 3、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最后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戏”的一句旧课文删掉了。 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为什(2)“月光石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么? 峭楞楞如鬼一般”同样旧课本删去了最后一句。 (3)旧课本还删去一节文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 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讨论一下:原来的删改是否合理? 4、 朗读品评第八自然段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是否多余?

【揣摩思想感情】 5、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 作为抒情的对象?

3

双流中学高一语文组

学案导学

总结文章的语言艺术

【延伸拓展】

6、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

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

说说你对这个“梦”的理解。

参考资料:《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

【课后要求】 版社1996年版。)

熟读成诵,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资料附录】 7、关于本文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采莲赋》译文 ①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心境。 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② 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的愁苦的心情。 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③ 有人认为本文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据守个人的小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你认为是哪一种情况呢? 南朝乐府民歌杂曲歌辞《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黄,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

桥头渡。日暮伯劳(鸟名)飞,风吹乌臼(同“桕”)树。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用绿玉制作的妇女头饰)。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 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 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 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总结】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