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鬼谷子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本经--鬼谷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本经》

本经·盛神

【原文】

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⑦,一其纪也⑧。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⑨。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⑩,乃有其术(11)。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12)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13)也。生受之天(14),谓之真入。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15)。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16)。知类在窍(17)。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气得养(19),务在舍神(20)。此之谓化(21)。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22)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23),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24)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①神:精气、魂魄。

②五龙:五行中的龙。所谓‘五行’,是我国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传统学说。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循环流转不停的金、木、水、火、土,万物就是根据这五种元素而产生。龙是古代想像中神灵,具有超人能力。

③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类之气。气是万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风雨、寒暑、阴阳等天地间观察之源,在人体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

④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宿的地方。

⑤德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为人的本源。

⑥养神之所,归诸道:根据道来养神,道是天地的真理、万物的根源。

⑦天地之始,无的意思,“老子”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无,而无常常表现为有,有又常常归于无的形态。

⑧一其纪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为其纲纪。

⑨化端:变化的开始。

⑩得一:一是无,也就是万物之源。

(11)有其术:心如果能变成无为,其术自然产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而言。

(13)摄:统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

(15)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固然伟大,但必须有学问之后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个层次。

(16)人与生一,出于化物:入共同所产生的,就是无为自然的天地作用,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17)知类在窍:人之所以能知事类,完全是根据九窍。类是认识事物,概念之后加以类别。

(18)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假如根据九窍还不知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气得养:假如心术能很通,五气自然能被养。

(20)务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来。

(21)此之谓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来,自然会从胜而化。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经常使其住在这里。

(24)执一:坚守无为。

【译文】

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树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

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

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人能自由运用它。

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

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原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人,刻苦修练内功,

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是能掌握以此类推的方法,解决疑难。

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于随环境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有不通之处。

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内养“五气”。在“志”、“思”、“神”、“法”中,“种”气树最主要的。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本经·养志

【原文】

养志法灵龟①;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②。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惶③,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装。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装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④,仿佛则参会⑤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释】

①养志法灵龟:因为志是判断是非的,所以使用占卜的龟甲最能判断吉凶,因此才必须效法灵龟。

②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由于心气不达,所以才要养志。

③惶:多的意思。

④仿佛:两者相像而难辨别,也就是不明确的意思。

⑤参会:指志、心、神三者交合。

【译文】

养志的方法要效法灵龟。思维不畅达的人要培养自己的志气。

一个人心中有欲望,才会有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谓“志向”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畅达。

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多,欲望不多,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心中就不会烦乱。

因此,人对内要养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五气”,就心情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们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知道他的心志状态,看其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养心志,“五气”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