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二《急行跳远》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水平二《急行跳远》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水平二《急行跳远》课时设计说明

一 、授课内容:

1、跳跃:急行跳远(第一次课)----水平二 2、游戏:钻山洞 二、授课年级:四年 三、教学构思

本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设计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开心轻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特点

跳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受小学生喜爱。在水平一阶段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学过了 “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入沙坑”的动作.水平二安排了急行跳远,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和科学性。

急行跳远动作分析:急行跳远是由自然助跑,一脚蹬地踏跳、身体腾空、和双脚轻巧落地四个连续的动作环节组成,其中助跑与踏跳结合的技术是跳远的关键。我选择了“跑几步,用手摸高”的动作作为水平二急行跳远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会通过水平速度

来获得垂直速度的动作。这在急行跳远教学单元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选用了跑3-5步,单脚起跳摸高作为主教材。同时安排了素质练习《肩负重任》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爆发力。

辅助教材是游戏“钻山洞”, 它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这是学生进行身体协调能力练习的一项内容。它发展的是学生身体协调性和上肢力量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两个教材都能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素质。因此,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做到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教材重、难点

重点: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难点:起跳腿充分蹬伸。 五、学情分析

水平二阶段的学生,喜欢蹦蹦跳跳,富有好奇心,思想活跃,模仿能力强,但对于一些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却不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用讲解练习法来组织教学,多数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运用情境创设法来组织教学,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六、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在水平二阶段的学习目标,我初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认知目标:学生能说出动作的名称和简单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90%左右的学生能初步学会

急行跳远的动作方法。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素质,增强腿部爆发力,提高跳跃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知觉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神和勇敢果断,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七、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主教材“急行跳远”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

首先在课的开始阶段采用情绪激励法,安排了《自编武术操》,配以激昂的音乐《精忠报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的重点教学部分采用了情境创设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提出问题“怎样跳的远”、“怎样跳的高”来引到学生去主动探索尝试,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帮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辅以直观的动作示范、讲解法,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掌握急行跳远的动作方法。最后通过成果展示来结束主教材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身体素质练习安排了“肩负重任”,以比赛的形式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和爆发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课的结束部分选择学生很熟悉而且非常悠扬、舒缓的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带领他们进入一个完全放松的情境,随着音乐的舒缓节奏,自然、协调的动作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

八、课前准备

急行跳远教材一直存在着班级人数多,而场地少的现象,学生练习次数达不到要求。因此在本课设计时,我利用体操垫来替代沙坑和起跳区(或踏板),使四组同学能同时练习,让学生练习能够达到一定的次数,从而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需器材

1 大体操垫 四块 2 小体操垫 24块 3 音响一套 九、 主要教学环节

导入与热身

(一)、.课堂常规

1、指定地点集合,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

(二)、队列、队形练习:两列横队变四路纵队,一隔一队错肩行进。 1、本段达到领域目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加强组织纪律性,为下面的内容作准备。 2、组织形式:队列形式 (三)、激情武术操、“8”字跑

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选择了节奏感强而且非常振奋人心的音乐《精忠报国》,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节奏感很强的武术操来开课,为较好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做好了铺垫,并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快速地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