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如何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很多文章是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阐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武俊斌则选择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传承,相信会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人应在竞争中开发自我》把“竞争”这一概念进行哲学化解读,带我们跳出对“竞争”的狭义理解,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把竞争看作是开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文思隽永,发人深省。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统文化造福今日社会,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有意识思考的问题。庞原同志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指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学内涵,同中国人的心性一脉相承。

对民生问题既需要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同样需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专题化研究,寻找到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路径。《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前瞻》提出社保体系建设应从重视“量”变为重视“质”,把有限的资源着重用在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上,不失为对建设社保体系颇有新意的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而教师素质则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下多大的力气都不为过。万殿生的文章主要就21世纪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展开论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

光思考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成果,是正确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深刻反思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它准确把握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怎

样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真理维度。要想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与内涵,除了要弄清科学发展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实践论基础外,还应该深刻领会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和历史传承,既认识论渊源。

一、科学发展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有机系统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据。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了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要旨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因其固有的内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系统。各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但它们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马克思明确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恩格斯认为,有机体经历了“从少数简单形态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形态一直到人类为止的发展系列”。生物有机

体主要是由DNA的遗传特性决定的,而社会有机体则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根据。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精辟地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二、科学发展观借鉴、吸收了世界发展理论的优秀成果

纵观世界的社会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从“经济增长论”到“增长极限论”,再到“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这一历史演进过程。

“经济增长论”是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历史进程的理论产物。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降的许多经济学大师,都在论证这种发展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展示的发展之路是: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唯一标志,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实现工业化是发展的核心内容,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是发展的中心任务。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然而,随着食物匮乏、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社会两极分化、传统价值崩溃、战乱频仍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涌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一维发展观,逐渐暴露出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在经济领域,忽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环境与人口的限度,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社会领域,割裂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间的有机联系,破坏了社会有机、系统的和

谐性与整体性,导致了社会和人的畸形发展,人自身变成了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工具。人与自然之间张力的极端化,造成了自然对人的强大反作用,并开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标志着人类极限意识的觉醒。它在西方世界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清醒地提出了全球性问题:(1人口问题,(2工业化的资金问题,(3粮食问题,(4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5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这个星球的增长极限会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候发生,将导致人类社会的崩溃和世界末日的到来。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大纲从生态与自然资源保护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正式诞生的标志。可持续发展观既肯定发展的合理性又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发展理解为人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的环境的全面优化。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命题:(1人的发展不能削弱自然界物种多样性生存的能力;(2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另一部分人发展的能力;(3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后代人发展的能力。

随着对发展的实践检讨和理论反思,发展观的视角开始从“物”转向“人”,转向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1983年佩鲁出版的《新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代表作。他提出了整体的、

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观。佩鲁明确地提出发展的核心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自身获得自由全面发展。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0年首次提出“人类发展”这一概念。该机构从1990年起,每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它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它追求和倡导现代人文精神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问题的轴心,把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和关注人的终极目标作为文化转型和社会发展的恒久价值。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