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地新教育理念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朱永新地新教育理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实用文档

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

一、简历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现为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江苏省政协委员。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曾经荣获过“姑苏青年之星”、“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连续两次当选全国青联委员,并被选为苏州市副市长。

在学者与官员的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他说:平生最得意的事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能够坦荡地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常常享受到双重丰收的喜悦。姑苏城内城外,到处能够捕捉到朱永新教育理念的影子。

有人说朱永新在做梦,朱永新讲,我们是在把梦想变为现实。我们可能改变不了整个教育,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老师与学生,至少这三年我们已经改变了一大批老师的状态以及孩子的命运。我们是在追梦。

二、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思想 1、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理念的来源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8226;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8226;凯。他们主张要培养富有个性和独立精神的人,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在各自的国家建立“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在我们国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和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他们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有一篇文章,《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的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

新的时代总是要呼唤新的教育的,一个时代理应有一个时代的教育特征。纵观中国教育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在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朱永新认为,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除受以上教育思想的熏陶外,朱永新理想主义教育理念,还受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的启示。“乌托邦”,UTOPIA,源出希腊文OU(无)和TOPOS(处所),意既“无有之乡”。“乌托邦”在现代是“空想”的代名词。朱永新认为,“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他引用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的观点:“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朱永新认为,“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去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意思是在现实中,有许多人单纯地追求功利,甚至有些人在追求一己私利时都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求真、求善的生命意义被窒息了。而教育能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形成善良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上述行为可以起到矫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正的作用。——编者)。

正是从这样的思考出发,朱永新教授在2000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教育理想》,在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教育之梦》,提出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对20余年的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的概括和凝练,对新世纪中国教育进行了沉思和理性观照,勾画了自己的“新教育理想”,是对当今时代“新教育”的理想的解读,而实践与丰富这种悟得,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趋势。

从此,一股“新教育理想旋风”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兴起,一些学校、老师自发地开展了“理想教育实验”。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2002年9月,新教育首家实验基地在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挂牌。新教育实验很快波及全国,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的一大批教师主动加入实验大军,千千万万的师生开始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此后不到1年,新教育实验正式得到认证的加盟学校已近20所,主动参与实验子课题的近百所。1年半时间就有了100多所实验学校,许多个人还开设了新教育实验班。与此同时,“教育在线”网站创办,点击率在很短时间内就超过150万人次,成为全国一个极富特色的大的教育网站。根据2004年的统计,“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已遍及全国21个省市205所学校,其中张家港已由政府发文,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行“新教育”。千千万万的教师们正在行动中将“新教育”理想具体化、系列化,实验学校、老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相关网站上,可以看到新教育实验学校、老师、学生的可喜成长。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新教育理论对当前教育的改造、优化、促进作用,也为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和推广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奠定了大规模实验的基础。现在还有许多学校的试验正在进行中,有的到2007—2008年才能结题。这些学校试验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新教育理论;加强新教育理论实践的基础性建设;形成区域性推广科研成果的新型机制;建设特色化内涵发展的“校园”“社区”;促使教师在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在健全人格、学有所长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2、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简介

文案大全

实用文档

有人问朱永新,为什么要进行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回答只有四个字:“为了补缺”。那么中国的教育究竟缺什么?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朱永新认为缺公平、缺特色、缺理想、缺服务意识、缺人文关怀、缺教育理念……核心病灶急功近利。其结果,不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是一时有用,是为了某年某月某一天。初中三年是为了中考,高中三年是为了高考。因此,长跑12年身心倦怠的孩子往往错将高考当终点,殊不知,此为人生起点。

新教育实验的理论基础是《新教育之梦》。这是《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的一本书。

朱永新文集共有10卷本。《新教育之梦》体现了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即把个人的体验、感悟、价值观融于一定的思想观念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想教育理念。但这理想教育理念又是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特性,能够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和转变思维方式。在对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揭示中,既体现了朱永新关于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管理等教育理念,又体现了朱永新力求使这些理念与教育实践结合的探索精神,有众多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从而使人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因此,《新教育之梦》中的教育理论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应该而且可以推而广之,转变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教育实践行为。一种成熟的学术思想必须注意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整合,并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去发挥它的学术价值。这是众多学校之所以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原因。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新教育实验追求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观点是: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认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动起

文案大全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