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案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初中物理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九章第3节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本节课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为后面大气压知识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气压强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等有广泛的意义。

【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大气压是重要的物理现象,生活应用非常广泛,八年级学生对大气压虽然不陌生,但对它的存在及大小认识是表面的肤浅的。所以本节课需要通过多个实验和事例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大小,并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要求】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5.经历探究大气压存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养成自觉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6.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 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 【难 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量。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将目标细化为导学问题,学生自主探究逐个突破。 【教学用具】

课件、小罐头瓶、打火机、两个空纯净水瓶、一瓶酸奶,两瓶藿

香正气口服液,普通吸管两根,口服液吸管两根、玻璃杯、水槽、水。

【课堂活动】

一、利用生活图片引入新课

学生思考并解释,引入新课出示课题

教师追问:谁能为我拔个罐呢?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拔罐,激发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大气压强的存在

他们在干什么?是什么力量使罐子不会掉下来?第三节大气压强 1.实验一:拔罐(备小罐头瓶、打火机、一头固定酒精棉的铁丝)

体验:请学生上台做拔罐实验(吸在教师的手掌心或者手臂上) 失败后鼓励学生们想办法提建议,鼓励他们不怕失败,勇于尝试。 展示:成功后,教师将掌心或手臂朝不同的方向,发现罐都不掉下。

追问:如何取下罐子呢?请学生动手并解释。

(学生亲自动手后才能发现不容易,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实验二:(备4个空矿泉水瓶和足量的热水)。

展示:用手夸张地挤压空矿泉水瓶,使其变形。 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瓶变形了?(学生都答是手的压力) 追问:如果不用手,你能想办法让瓶子变形吗?请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并抽几名学生上台动手展示。

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有的用嘴吸瓶子,有的倒入热水后迅速倒出并拧紧瓶盖。

(此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3.实验三:我们用吸管喝饮料,你是否想过饮料是怎样进入你口

中的,到底是谁的功劳呢?(备两瓶酸奶,两瓶藿香正气口服液,普通吸管4根,口服液吸管两根)

学生议论纷纷,多数都认为是嘴巴吸力的作用

比赛一:一瓶酸奶不加盖插入普通吸管由一位女同学喝;另一瓶酸奶加橡胶塞紧密插入普通吸管由一位男同学喝。看谁先喝完!

结果女生迅速喝完,男生满头大汗瓶子还是满的。

提问:同样的吸管,同样的酸奶,是仅靠嘴巴的吸力吗?吸到饮

料到底还有谁的功劳呢?(教师点拨精讲)

比赛二:一瓶藿香正气口服液插入普通吸管男生喝;另一瓶藿香正气口服液插入口服液专用吸管女生喝。让他们谈谈感觉。

提问:瓶口都密封,为什么口服液吸管喝着就容易呢?口服液吸管和普通吸管有何不同呢?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五花八门,长短不同,粗细不同等

讨论:把插入两种不同吸管的口服液瓶传给学生观察触摸,思考

交流。

展示:学生积极发表看法,对大气压的作用理解更深。 补问:吸管下端为何是尖的?

(通过学生思考,教师追问,启发引导,交流讨论,活跃学生思

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小结:1.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确实是存在的。大气压强简称为________或_________。它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提问,由学生补充或更正)

2.追问:你对大气压的特点有哪些认识呢?

学生: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很大、大气压很有用等。 过渡: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你有办法测量吗? (由学生自主小结,训练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三、大气压的测量(备玻璃杯、水槽、水)

设疑:我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就做过覆杯实验,若不用纸板,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