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生命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让教育回归生命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 让教育回归生命,让生活充满关爱》论文

肇源县二小学葛艳

一、教育应该充满生命活力

康纳尔指出:“在20世纪课堂内,出现了一个持续而稳定的运动,即教学过程转向教育过程”,“学校从教学过程到教育过程的转变,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重点由教书转至育人”。 中国当代教育理念从浓厚的政治色彩到极端的功利色彩,再到如今的“以人为本”,发展极为艰难。

但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呼唤人性的回归,倡导人性化教育,即寻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关注儿童整个生命的投入,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光大生命,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时代主题。然而,在现实教育中,不时发生着与人性化教育完全对立的现象。

湖北省丹江口市武当山中学初三女学生乔春燕因承受不了快慢班分流的压力而自杀身亡。教育问题专家呼吁,义务教育要依法体现公平性,教育成果评价体系应当改进,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时下,学生功课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太大,“活着真累”、“活得好没意思”等话语竟成了广州小学生的流行语和口头禅。 笔者认为,这是反人性化教育杀死了乔春燕,是反人性化教育剥

夺了小学生天真烂漫的童年,使他们过早沉溺于深度焦虑和心理疲惫之中。这样的教育现象再次警示我们,教育必须走向人性化。一切违反人性化的教育,都将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人性化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 二、教育被异化为驯服学生的工具,非人性化教育行为不可避免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总是扮演着政治的角色,看起来教育是在培养人,实际上,教育是被视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政治利益)的一种手段,工具性十分突出。同时,教育又常常表现为成年一代对年轻一代的一种企盼。家长、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去发展,家长想借其孩子寄托自身的未来,教师欲凭借其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功利性亦跃然纸上。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系列反人性的教育行为。

据2002年6月25日《检察时报》报道:近年来,在圣洁的教育园地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失就遭到恶劣而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把学生打成终身残疾者有之,把学生打成严重心理疾病者有之,如此等等的非人性化教育行为时有发生。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由于教育的“异化”而导致教师的“异化”,从而产生了神圣的“师严然后道尊”的“维权”

心态,教师把自己视为学生的“统治者”,把学生视为自己驯化、奴化的对象,无视学生的人格,无视学生的生命,无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个性魅力。谁不听话,谁的言行不合老师之意,谁就得受罚。 再一种非人性化教育的行为表现是教师目中无人,无视学生的存在。他们关注的是书本,关注的是知识,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结果。教师视学生为接收知识的容器,视学生为教师追名逐利的工具。教师希望通过学生的行为,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教育的功利性就在所难免,学生就只能做“功利教育”百依百顺的“道具”。房山区8岁的小学生王闯,因没有完成课堂作业,竟被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导致肾功能衰竭;成都双流县罗家店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李兵,因不满学校加收作业辅导费,打了投诉电话,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连扇十几个耳光,打得孩子鼻血长流。这不是严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吗?心理学告诉我们,单调的刺激持续作用于大脑,只能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直致产生抑制。有的老师还振振有词:“我们都是为了学生好”,“我们都希望学生能有个美好的未来”。在这种高压、高强度下“学习”,能给学生创造美好的未来吗?这种教育的霸权,竟给教师戴上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面具。

第三种非人性化的教育现象表现为我们整个的教育都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忽视了社会本位观统治着整个教育活动。如教材成人化、理性化、统一化,人才标准模式化、规范化,教学组织形式机械化、僵硬化,因此,不管地域和经济的差异,不管社会所需人才的多样性,不管课程内容性质的特殊性,全国上下整齐划一地面对一个个不同的

个性、鲜活的个体灌输同一本书。“刚性”化的教育管理,以牺牲精神自由为代价,抹杀了人性,教育的结果就是把学生训化为读书的机器,把学生本来具有的独特而鲜活的“个性”强行拉入一个统一而固定的模式之中。活生生的人看不见了,从学校里走出来的都是被“格式化”了的“标准件”。尼采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人格,使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人,成为“完全的自己”。当今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它把人变成机器,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教育原则是强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第二天性而扼杀了人的第一天性,即人的本能和个性。

第四种非人性化的教育行为表现为老师受社会上对教师的不准确赞誉的影响,从而在教育行为上有违人性的倾向。教师们普遍沉醉在“园丁”的技巧、“工程师”的智慧、“人梯”精神、“蜡烛”品格等赞美声中,如痴如醉,欣然领受。同时,却忍受着牺牲自己的无奈,从事着非人性化的“育人”工作。因为老师是园丁,就有修枝断芽的权力,花园里的花草树木都得按照园丁的意图去修剪和造型,把本可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硬给修剪成矮小圆润的树球;因为老师是“工程师”,就意味着他是图纸的设计者和按设计方案施工的技术责任者,意味着老师就是雕塑家,他的雕刻刀可以按照他的意图任意雕刻,学生只能成为被雕刻的物体,根本无生命可言;因为老师是“人梯”,是“蜡烛”,所以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不行;因为老师是恩人,所以学生如有不尊者,遭受体罚,自然就天公地道了,师生关系也就成了给予和接受和关系。这样,学生就不可能是教育的主体,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