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与对策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与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与对策

刘玲玲 魏达志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向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断蔓延扩散,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大幅下挫,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都在大幅度下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这场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这个严峻的经济背景下,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率先走出危机的影响,其经济发展的方式应该朝哪些方向转型,其发展模式又应该怎样改变,究竟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两次金融危机的异同与比较

相比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深远,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均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两次危机爆发的地点与波及面不同

上次危机于1997年7月2日发生在泰国,当泰国银行宣布泰铢自由浮动当即贬值约18%,并由此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一年后印尼盾较之风暴前已贬值83%,泰铢和马克贬值40%,其余东南亚国家货币亦分别跌了20%至40%不等,这些国家在引进外资、工业生产、经济运行和国计民生方面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印尼还由经济危机转化为政治动乱。

这次危机始于“次贷危机”,它是发生在美国本土,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它致使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险。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破坏的感染力度、震荡幅度、影响深度都是空前的,波及全球,至今尚未见底。

(二)两次危机爆发的环境与背景不同

上次危机发生于90年代冷战结束后,全球战略格局得到调整,泰国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依靠单一的外向型经济走向繁荣的。各经济体在结构上雷同,区域经济高度一致又相互依赖。而在新格局中,东南亚各国的外向型经济并没有稳定的市场支撑。加上90年代初中期以来,泰国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渐次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时期,这一时期对资本的需求呈跳跃性增长,大量的资本需求能够以优惠条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得,国际上大量活跃的投机性资本又为此提供了条件,但是当国际资本一旦撤离,危机就难以避免。

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各经济体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经历了本世纪以来的金融规模超常扩张、金融创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空前发展、美国等经历了房地产超常增长的经济繁荣。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主要经济体中,资产证券化以及无数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机构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全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空前紧密,一旦发生问题,谁都无法幸免。 (三)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与方式不同

上次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中隐含的结构性问题、宏观政策的失误和金融体制的缺陷,如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

1

良资产的膨胀、过度依赖“出口型”发展模式、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等。特别是亚洲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产业升级缓慢、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以及经济高速增长后一系列基础性结构性问题的矛盾激化而导致的恶果。这些遭受金融风暴洗礼的国家,一方面开放程度较高,一方面加工能力颇强,一旦出现出口受阻、外部冲击则立即导致泡沫经济的崩溃,亦逐步明晰金融自由化与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的矛盾,大量利用国际资本与偿还外债的矛盾,经济高速增长与本土资本短缺的矛盾,生产力增长与经济调控能力的矛盾。金融过热、房地产过热、生产过剩、贸易赤字、外债增大亦随即成为金融危机中的种种病症和表象。

这次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标志性事件为美国前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与美林证券分别提出申请破产保护和被美国银行收购。而深层原因则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金融产品的创新扩张上日益脱离实体经济,导致虚拟经济极速膨胀,各国金融体系及相关领域出现诸多风险,一旦出现流动性短缺或投资者信心不足,能够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崩溃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并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两次危机造成的影响与后果不同

上次危机主要是对亚洲的经济、政治等带来一系列影响,主要表现在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经济的资产大为缩水,经济衰退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并使得亚洲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一些国家如泰国、印尼当时都发生了政治动乱,甚至危及到国家安全。而当时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并没有发生大的衰退,全球经济增长率在1999年回升至2.5%,2000年上扬为4.2%。

这次危机造成的影响则是涉及房地产、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制造业等行业并迅速波及全球范围。主要表现在全球金融业收缩,主要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进入衰退状态,全球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12月初,世界银行在最新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于该年度第二次下调了对全球经济的预期。根据该报告的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08年的2.5%放缓至0.9%,此为该行自1970年起记录该数据以来的最小增幅。报告预测,发达国家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0.1%和负0.1%,其中欧元区、日本和美国2008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1%、0.5%和1.4%,明显低于上年的2.6%、2.1%和2.0%,而2009年三大经济体将分别出现0.6%、0.1%和0.5%的负增长。同时,发展中国家2008年和2009年的经济增速也将分别放缓至6.3%和4.5%,低于2007年的7.9%。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但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大小不一。美国经济受到的冲击最为强烈,欧洲银行由于持有大量的美国次贷产品,其经济受到的影响也较明显,日本由于金融机构相对保守,经济受到的冲击较小,而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金融机构购买美国次贷产品较少,直接影响有限,但由于外部需求减弱带来的出口、就业问题已经显现。

(五)两次危机应对的政策与措施不同

上次危机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主要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结构和金融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具体表现在:提高利率,提高投机者炒作成本以稳定汇市,抑制通货膨胀;改善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竞争,取消对内贸易的限制,进行私有化;剥离不良资产,清偿大量债务,重新评估金融机构。而欧美企业则趁机以低价收购亚洲一些破产企业。大约5年之后东南亚经济才得以逐步复苏。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国有化、金融监管、降息、注资这四大措施来拯救市场。在应对此次危机中,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大手笔的救

2

市措施,而另一显著特点是全球各国联合行动,共同抗击金融风暴。2008年10月,20国集团特别会议呼吁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欧元区峰会通过应对金融危机联合行动计划;2009年2月,东盟和中日韩特别财长会议决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以增强亚洲地区货币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G7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2月9日公布的声明中,承诺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并将努力确保各自应对经济衰退而采取的措施不会对其他经济体造成伤害;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期间,表示欢迎中国在刺激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加强合作已成为全球抗击此次经济危机的共识。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空前紧密。面对来势凶猛的世界金融危机,自2008年以来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及如何应对,世界为之瞩目。

(一)受到严重影响但仍具抵御风险的能力

亚洲金融危机虽然使亚洲经济体受到严重打击,但对欧美的经济影响不大,对中国的出口冲击也有限。而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的金融动荡,无论是新兴市场还是发达国家都受到冲击。欧美市场首当其冲,其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而这种影响正借助金融和贸易等方式不断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渗透。从世界金融危机看中国发展,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外贸出口量的急剧下滑,金融体系一定程度的混乱,外国投资的减少等。但是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急剧变化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中国经济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强劲的活力。

(二)外部需求下降不会引起金融体系动荡 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没有正面冲击中国,但对中国经济的间接影响却是非常显著的,主要体现在外部需求的下降。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国际金融市场冻结,企业融资困难,房地产价格下调,欧洲、美国和日本这世界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进入衰退。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三大经济体同时发生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可低估的。

从已有的数据看,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冲击是有限的。国内金融机构在次贷资产上的投资损失并不是很大,国际金融危机还不至于对中国的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不会引起国内金融体系的动荡。

(三)外贸出口严重受阻今年形势难以乐观

2007年,中国的出口占GDP的37%,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高比例。外贸出口会立即受到外部需求疲软的影响,例如中国对美出口的实际增长率,扣除物价因素,从2008年初开始下降,到年底几乎是零增长,今年很有可能是负增长。沿海地带——广东、江苏、浙江这些过去曾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省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量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率上升。

比外部需求疲软更为严重的问题在国内,国内的投资周期进入了下行阶段。2008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迅速下滑,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回调。产能的过剩导致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像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几个行业,2009年形势不容乐观。

(四)对中国经济总体上不容忽视的十大影响 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总体上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十大影响包括:第一是对股市的冲击,第二是海外投资受损,第三是出口下降,第四是

3

美元疲软造成外汇储备损失,第五是银行新增不良资产,第六是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第七是失业增多,第八是物价波动,第九是国际流动性紧张造成外汇储备下降,第十是市场信心削弱。

三、应对危机实现六大转变的方式与对策

世界金融危机期间以及之后,中国面临的挑战实际主要不是在金融层面上,而是在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上。具体而言,过度依赖外部需求、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无法持续下去。在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从经济结构上讲,要从大力发展制造业转向大力发展服务业。

(一)第一大转变——扩大国内消费是当前的主导路径

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外部需求、投资和消费需求,在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攀高的经济形势下,净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也越来越大,从2000年的1.0升至2006年的2.2。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出口的依赖性极强,而投资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一直居于首位。现在其中一架引擎——外部需求已经严重受损,另一架引擎——国内投资正在减速,剩下的主要动力就是国内消费。所以我们要把经济增长从过多地依靠出口、依靠投资转向依靠内需,发掘内部潜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但国内消费的情况也不太乐观,尤其是居民消费。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2004年已下降到40%,到2007年只占GDP的35%。可以看出,政府急需采取措施减缓这种下降趋势,通过刺激居民消费重新启动经济增长。

国内消费有两种,一个是管理消费,政府机关用行政的方法来消费即政府采购;另一个是百姓消费。扩大内需应该主要靠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这也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根本办法。政策建议主要有:

第一,减少税收,为企业减税,为居民减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钱用在消费上。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出口企业、创业企业等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同时,考虑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与减免,鼓励企业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生产性的投资步伐。

第二,要改善收入分配,增加民众的资产和收入。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提出一个很好的方向就是“增加居民的资产性收入”。增加居民的资产性收入,首先要增加居民的资产;要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首先要增加亿万农民的资产。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一些政策上的调整,比如延长土地承包期,这一土地制度改革将更好地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但延长承包期还不够,农民还不能拥有土地资产,要进一步为农民落实土地产权。

第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如果增加在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性住房上的投入,减少人民群众的付出,充实社会保障的资金体系,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民众有了好的预期才有可能放心地消费。

(二)第二大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是稳定发展之路

第二大转变在于尽快把经济增长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这是我们面临的另一挑战。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GDP增长速度放缓,失业率上升。如何在GDP增长速度下降的逆境中保障我们的就业?这就更提醒我们迫切需要改变长期依赖投资和外部市场,产业过分集中在制造业的经济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