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汉高祖 B.唐高祖 C.宋高宗 D.明太祖 2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25.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6.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 ( )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2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28.图1和图2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图1

图2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29.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该材料反映了( )

A.和珅生活腐化 B.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 C.和坤犯上作乱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 30.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 )

①内阁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南书房 ④军机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31.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10分)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4分)

(3)江西临川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为什么田

登将“点灯”改为“放火”?(2分)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三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2分)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3分)

33.(18分)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与分封制相适应?..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很大的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依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是何时被废止的?(4分)

(2)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8分)

(3)“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根据材料指出哪些属于对科举制的评价?(2分)你认为科举制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案

1-5BABBC 6-10DCCDD 11-15DDCDC 16-20CADCB 21-25AADAA 26-30ADDBB

31.(1)宗法制度。 (2)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国人尊 贤敬老的传统美德。(3)原因是避田登之讳。影响: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但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32.(1)秦始皇,统一中国。(2)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汉武帝:中外朝制;唐太宗:三省六部制;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两府三司制)。(3)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或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4)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3.(1)选官制度:根据出身高低,世代为官。(世卿世禄制)废止:战国时期的变法中,逐渐取消贵族特权。(2) 标准上的变化:西汉至东汉前期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

东汉后期至魏晋注重门第出身;唐代以才能(考试成绩)为标准。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3)评价:孙中山先生肯定中国的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科举制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原因:科举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体现择优录取的原则。起到了一定的选拔人才的作用,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现代人才的选拔制度奠定了基础。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