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学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法医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以下现象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1.断头后1~10分钟,眼球运动;口唇、下颌运动;躯干痉挛;心跳;颈动脉涌血; 2.死后数小时,心房肌遇冷或金属刺激可见蠕动;

3.用林格氏液或去纤维蛋白的血液注入冠状动脉,心肌节律性收缩可保持数小时; 4.肠蠕动可持续数小时,可发生死后肠套叠。

四、死亡原因

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 (一) 根本死因:

指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的事件中最早的疾病或损伤,或造成致命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根本死因是可以引起较严重后果的疾病、损伤及其原发事件。在分析死因时,必须指出导致死亡发生的原发性疾病或外伤。 (二)直接死因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损伤,是来自根本死因的致命性并发症,是死亡发生的直接启动因素。它可以是疾病,如支气管肺炎,也可以是一种病理状态,如休克、脑水肿和脑疝形成、败血症等。常见的直接死因有感染、出血、栓塞、肺水肿等。 (三)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关系

1、直接死因与根本死因具有因果关系,根本死因是直接死因的启动原因。

2、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时间间隔可有可无。时间间隔的长短依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关系变化较大,一般间隔很短,有的间隔很长,可长达数年。无时间间隔者,根本死因同时就是直接死因。

(四)辅助死因

是根本死因以外的疾病、中毒、窒息或外伤,在死亡过程中仅起辅助作用。 (五)死亡诱因

1、因轻微外伤、体力活动或精神因素等诱导身体原有潜在病变恶化而死亡; 2、死亡诱因不参与死因。这些因素单独存在时不足以致死; 3、死亡诱因与根本死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辅助死因与根本死因之间无因果关系。 (六)联合死因

1、在死者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均可单独致死的死亡原因; 2、构成联合死因的是相互无关的一系列疾病或损伤的情况。它们从病因学和死亡机制方面无确定的因果关系,故可称之为并列死因。

四、死亡方式

1、概念:产生根本死因的主要事件的情节或方式称死亡方式。死亡方式是对无数种死亡原因发生的具体情况的概括。

2、死亡方式包括:1.自然死亡;2.自杀死亡;3.他杀死亡;4.意外死亡 其中:暴力性死亡—自杀死亡、他杀死亡、意外死亡 非暴力性死亡—自然死亡

五、死亡机制

死因引发的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功能紊乱,即原发疾病或损伤引起的、最终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过程。

六、死亡证明

证明某人确实死亡,并说明其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情况的法律文件称死亡证明。

第三章 死后变化

第一节 概 述 一、死后变化

人死后,尸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命活动停止,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

二、死后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外界环境因素:1.自然气候;2.尸体所处的环境地点;3.尸体上的衣着服饰等。 (二)尸体本身的内在因素:1.年龄、性别、体型;2.疾病及死亡原因。

(三)人为因素:1.冷藏或冷冻;2.停尸载体及尸体的体位;3.尸体搬运; 4.医源性因素。

三、死后变化的分类

(一)按死后经过时间(24小时为界)

1.早期死后变化:超生反应、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冷、尸斑、内部器官血液

坠积、尸僵、尸体痉挛、自溶、溶血和自身消化等。

2.晚期死后变化:尸体腐败的各种征象、霉尸、白骨化、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古尸、

人为或动物毁坏尸体等。

(二)根据尸体是否完整 1.毁坏型死后变化:尸体腐败的各种征象、霉尸、白骨化及动物和自然因素对尸体的毁坏等。 2.保存型死后变化: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古尸、浸软。

第二节 早期死后变化

早期死后变化指人死后24小时以内发生的变化;

一、尸冷:人死后,因新陈代谢停止、不再产生热量,尸体原有热量不断散发,使尸温逐渐

下降至环境温度,或低于环境温度的现象称尸冷。

1、尸体温度的下降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可推断死后经过时间; 2、成人尸体在16-18℃室温下,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尸温下降1℃左右;10小时后尸温下降变慢,平均每小时下降0.5℃;24小时后,尸温与环境温度相同。 3、影响尸冷速度的因素:

①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停尸物导热性;

② 死因:猝死、CO中毒、机械性窒息、痉挛性疾病死亡者,尸冷慢;而慢性消耗性

疾病与大失血死亡、溺死、冻死者,尸冷快;

③ 个体差异及尸温的下降速度:瘦﹥胖;男﹥女;小孩﹥成人

4、尸体冷却一般顺序大概为:耳鼻→趾指→四肢→躯干→胃区→腋下→直肠。

5、法医尸检时,通常以测直肠温度或肝表面温度代表尸体体内温度,推测死亡时间; ①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肛门6-8cm;②每小时测量一次

6、尸冷的法医学意义:1.确证死亡;2.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根据之一。

二、尸斑:尸体血液因重力而坠积于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血管,并在该处皮肤呈现有色斑迹

称为尸斑。

1、尸斑形成机制:尸斑乃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受自身重力作用,坠积于低下部位血管内,

并使之扩张充盈,红细胞沉积于最低部位,透过皮肤呈现出紫红色或暗

红色的尸斑。

2、尸斑的特征:尸斑是早期尸体现象之一;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初起色浅淡,面积

小,压之退色;以后逐渐扩大,且融合成片,边缘清;紫红色或暗红色。

3、尸斑发展过程:尸斑的发展分为三期 (1) 坠积期:死后12小时内

此期尸斑的特点:①指压可使之退色,解除压力后又可恢复原色;

②变动尸体位置,尸斑可转移,即在变位后尸体的低下部位可出现新的尸斑,原尸斑可逐渐消失;

③切开尸斑处皮肤可见血液从血管内流出,用纱布易擦掉,此法可与皮下出血鉴别;

④组织学特点为局部皮肤真皮与皮下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血液,血细胞外形完整,相互紧靠。

(2) 扩散期:死亡后12-24小时(死后组织液进入血管内使尸体血管内的血液发生溶血,

并向血管外扩散,浸染组织间隙。尸斑颜色进一步加深、范围扩大,呈紫红色大片状。)

此期尸斑的特点:①指压尸斑不能使之完全消失;

②改变尸体位置,原尸斑不消退,但可有浅淡新尸斑形成; ③切开尸斑处皮肤,组织间隙有浅黄色或红色液体流出,纱布 不易抹去;

④病理组织切片检查,可见血管腔内红细胞破碎或均质状物,HE染色呈橘红色;血管壁与血管周围组织也染成同样颜色。

(3)浸润期:从死后24小时以后的尸斑(此期,被血红蛋白浸染的液体渗入血管周围组

织间隙及组织细胞内,使之着色。) 此期尸斑的特点:①尸斑固定,指压不退色;

②翻动尸体不形成新的尸斑;

③切开尸斑处皮肤切面无血液流出,组织呈紫红色;

④组织学检查见血管周围组织呈红色,真皮亦染为红色;有时 可见菌落形成。

4、尸斑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颜色) 冻死者→鲜红色(氧合血红蛋白不易解离);氰化物中毒→鲜红色(HbCN);一氧红碳中毒→樱红色(HbCO);氯化钾、亚硝酸盐中毒→灰褐色(正铁血红蛋白) 5、尸斑的法医学意义:(1)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征象之一;

(2)根据尸斑的发展可大致推测死亡时间; (3)尸斑的颜色和程度为分析死因的参考;

(4)根据尸斑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可推测死亡时的体位及有无移尸; (5)尸斑能提示停尸环境对尸体的影响,停尸接触物的表面形状等。

三、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人死后,内部器官的血液因自身重力而坠积于这些器官的低下部位的血管内,称为内部器官血液坠积。

四、尸僵

死后肌群发生僵硬将关节固定,而使尸体呈僵硬状态,称为尸僵

1、尸僵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A三磷酸腺苷学说B乳酸学说 2、尸僵发生的时间和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1)一般死后:1-3小时开始出现;4-6小时扩展到全身;12-16小时发展到高峰;24-48小时腐败发生后开始缓解;完全缓解需3-7天;

(2)尸僵的形成顺序:分上行型和下行型,下行型多见,通常指自下颌和颈部关节固定

的小肌群开始逐渐向下扩展至全身。

3、尸僵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因素:①环境温度:环境温度高,尸僵发生早且缓解快;温度

低则尸僵出现迟而持久。

②死亡原因:死前发高热者,尸僵发生早;窒息、大出血、水肿者尸僵出现迟;士的宁中毒死者,尸僵发生迅速;CO中毒死者,尸僵出现晚且持续较久。

③ 个体差异:成年强壮者,尸僵出现较慢、较强、持续时间长;老人及小儿肌肉不发达尸僵形成早而弱,持续时间短,缓解早。

4、尸僵的法医学意义:(1)尸僵是死亡的确证;(2)根据尸僵的出现顺序推测死亡时间; (3)

判断尸体姿态和位置是否曾被移动。

五、肌肉松弛

人死后肌张力消失,肌肉变软,称为肌肉松弛。肌肉松弛是最早出现的尸体现象。 表现为:瞳孔散大、眼睛微睁,口微开,面部表情消失、沟纹变浅,肢体变软、关节易

屈曲,括约肌松弛使大小便和精液外溢。

法医学意义:发生肌肉松弛的尸体因皮肤和肌肉失去弹性和张力,在受压部位可形成反

映接触物体表面形态的特征性压痕,且不易消失而保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可推测死后尸体的停放地点和姿势及有无移尸。

六、尸体痉挛

死后肌肉未经松弛阶段、立即发生僵直,使尸体保持着死时的动作和姿势,称尸体痉挛。尸体痉挛一般发生于局部。 1、 形成机制:不完全清楚

2、 尸体痉挛的法医意义:由于尸体痉挛可保持着死者生前最后时刻或身体局部某些肌群

的收缩状态,故对分析案情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七、自溶

人死后,组织、细胞因受自身固有的各种酶的作用而发生结构破坏、溶解,使组织变软、甚至液化,称为自溶。

1、自溶的机制:死后尸体组织细胞中的溶酶体遭到破坏,释放出数十种水解酶,使组成

细胞的蛋白质、核酸、脂类及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或复合物水解,致组织细胞的结构破坏,器官变软。细菌的存在加速自溶。

2、自溶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胰腺和胃肠粘膜最早发生自溶;然后是实质脏器;

脑组织自溶发生亦早,但发展较慢;皮肤与结缔组织自溶较慢。

3、自溶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环境温度高、衣着多的尸体自溶发生快;

②猝死、机械性窒息、中毒、电击等急性死亡者因组织内含有多量有活性的酶,且尸温较高,故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