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 - 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1)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郭老师 - 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架就是指媒介框架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

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第二,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新闻事件的复杂性,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民心网记者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重要 属性并纳入一定的框架之中。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型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沉稳框架效果。 4.新闻框架建构的两种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恩特曼认为有两种机制对新闻框架的建构和实现有重要意义。①报道规模控制,这是框架建构的“基本”,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报道量和报道顺序的控制,来放大或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②具体信息的呈现。 5.在一篇新闻中,新闻框架会主要通过哪些要素呈现出来?

答:①行为主体:新闻事件的实施人、责任人或机构 ②身份认定:对新闻事件中有关人员的身份属性的提示和定性。③归类打包:将新闻事件归类于不同性质的范畴,贴附标签的过程。④引申泛化:对新闻事件的实质做一般意义上的阐释。 6.什么是框架效果?

答:框架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 7.什么是受众框架?

答: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作为不定量的个人的集合体,受众框架也是具有多样性的,应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的结果便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同向解读”、“对抗式解读”、“妥协式解读”等各种情况。围绕不同新闻事件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舆论反应,实际上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框架与受众的解读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 8.新闻框架的四种具体功能是什么?

答:恩特曼认为,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对立的和挑战性的信息,尽管它能通过信息呈现的形式来摧毁这些信息的有效性和降低其显著性。他认为新闻框架具有四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释时间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所有这些功能只能在与受众框架的互动过程中,透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其效果。

49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1.简述“知沟”假说的主要观点。

答: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美国政府推出了一个补充教育计划,制作一部题为《塞萨米大街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答:“上限效果”假说是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的,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 而是它的缩小。三条依据: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受众本身的“上限”和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评价:应该承认这一理论中所指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们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然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们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已大大打了折扣。因此,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3.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要点,并予以分析。

答:1974年卡茨曼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4.什么是“数字鸿沟”?它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数字鸿沟”的概念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发布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用ABCD来概括: A(Access):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

50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