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部大学语文和普通话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基础教育部大学语文和普通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编号:5G00101

适用专业:全院三年制学生 总学时数:72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语文课是面向全院专科阶段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达到以下目的:

1、人文素质方面:以文章审美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提升思想境界。

2、语文能力方面: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兼顾大学语文的基础性特点,熔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炉,使学生在交际沟通中所必须的人文素养得到切实提高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在听说读写书等语文技能方面获得应有的进步和加强、达到相应的水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日常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语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语言能力强并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审美教育方面: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美育)。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语言和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高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切实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文学作品等方面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了解文化的多样丰富性,尤其必须注重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能准确阅读理解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能阅读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并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4、挖掘教材。高度重视教材中的人文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挖掘。在学习和钻研中获得国际视野,并且能够结合历史、结合时代、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背景来理解和掌握教材。

5、拓宽视野。应当突破教材与课时局限,课内课外密切结合,为学生提供课外书目,推介相关教学网站(例如暨南大学等院校的语文教学网站等),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6、因材施教。在教学互动中进行了解和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7、统筹兼顾。即兼顾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和审美性三大任务。不可以将大学语文课堂变成单纯的文学鉴赏课堂或语言训练课堂或文化讲座。 8、精心设计。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课外指导。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及重点、难点 1.课程的基本内容 第一单元:

1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苏秦佩六国相印》 3、《垓下之围》 4、《怀念萧珊》 5、《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等。 第二单元: 6、《伯兮》 7、《战城南》 8、《春江花月夜》; 9.《更漏子》等。 第三单元: 10、《哈姆雷特》 11、《婴宁》 12、《伤逝》 13、《萧峰之死》等。 2.重点、难点 (1)重点

A、教学重点是以文学史为基本线索,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文章和理解文章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文背诵。

B、文言文的字词句梳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诵读特点。

C、抒情类文体和叙事类文章的一般文体特点及其阅读欣赏和诵读特点。 D、各类文章最突出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点及其借鉴与应用。 E、语感的培养与语言的听辨。强调作业书写要求。 F、文章的解读与阐释:“二度创造”。 (2)难点

A、文体知识介绍,文章的个性特征,有争议的问题等,让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B、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C、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和美育性的有机结合。 D、语文技能训练的落实。

E、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与教材的关系。 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学时 备注 1 第一单元 散文 24 3次作业 2 第二单元 诗词 24 课前练讲 3 第三单元 戏剧小说 24 2次作文 72

2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主要是实现《教学大纲》中的目的和要求,即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评价、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全校统考。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成绩计算

考核包括平时和期末考试。总成绩100分,其中,期末考试占60 %,平时成绩占40 %。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发言、平时作业等要素组成。(四)考试题型及分值

1.单项选择题 10分(1分×10题) 2.多项选择题 10(2分×5题) 3.简析题 20分(5分×4题) 4.阅读理解 30分(15分×2题) 5.作文 30分 二、具体内容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和作文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考试内容如下: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主要是指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知识。对语言知识的考核,主要从阅读理解课文的角度出发,主要要求学生辨识、说明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1.文言实词的考核。主要是辨识常见的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解释常用的文言词语(包括成语)的具体含义。

2.文言虚词的考核。主要是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辨识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3.文言句式的考核。主要是了解文言课文中那些常见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以及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和倒装句式等。 (二)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

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核,要求认知课文作者的字号、所属朝代或国别、主要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文学创作的基本内容和风格、所属文学流派或团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最基本的知识点)、作品集名称;认知课文所属专书的编著者、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文体知识的考核,要求认知记叙文、论说文、诗词曲赋、小说等文体及其主要特征;认知我国古代诗文的特殊文体分类(如散文中的语录体、纪传体、书信体、史论体、游记体、寓言体,古代诗歌中的楚辞、乐府、歌行,格律诗中的律诗、绝句、以及词和散曲等)及其主要特征。

3

课文阅读分析

识记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或国别; 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体类别,课文的内容和基本表现方法,了解其主要文体特征; 记忆教材中规定背诵的课文;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旨,认识其思想意义; 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

正确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并概括其大意;

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创作特色,对各种文体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技巧,如对比、烘托、铺垫、暗示、比兴象征、白描、夹叙夹议、托物言志等,能联系课文作简要分析;

识别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借代、反复、层递等,并能联系课文说明其修辞作用;

熟记课文中的关键句和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词句,理解其含义和表情达意作用。 作文

作文主要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修养、语文水平、知识积累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全面测试。

作文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内容正确,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文字通顺,标点正确,书写工整,字体及行款合乎规范。

4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