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和答案解析 doc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和答案解析 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9-300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2-49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2-56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8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3-74 A.华生 B.弗洛伊德C.斯金纳 A.格思里

B.赫尔C.托尔曼

D.巴甫洛夫 D.卡特尔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3-87

10.关于概念的结构,目前心理学中主要有哪两种理论?( C )7-233 A.分析说与综合说 B.模板说与分析说 C.特征说与原型说 D.演绎说与归纳说

11.教材中未提到的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检测方法是( D )7-252/253 A.守恒法 A.媒体观

B.分类法 C.排除法 D.两难故事法 B.胚胞期系统观

12.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 D )10-354/355 C.标准系统观 D.综合评价观

13.构成师幼互动行为的要素包括( A )13-416 A.外显的行为要素与内隐的心理要素

B.教师行为与幼儿行为

C.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D.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14.总的来说,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过程是从( B )4-109 A.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展

B.单纯联合学习向中介性联合学习发展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向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发展 D.刺激-反应学习向动作联锁学习发展

15.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A )4-126

A.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16.J.克劳森提出了儿童个性形成过程哪四个阶段?( B )8-263/264 A.认知、练习、整合与定型

B.模仿与服从、感受暗示、认同与内化 C.感知、接受、练习与稳定

D.观察、模仿、认同与形成动力定型 17.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 A )5-145 A.认知与情感 B.认知与行为 C.情感与意志 D.意志与行为

18.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包括( B )12-394 A.成长记录袋、评定包与作品评定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C.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终结性测验 D.档案袋、业绩评定与同伴评价

19.亲子互动结构的三个层次一般可分为( A )14-454 A.爱的基础、成长的喜悦与健全的教育

B.无私的爱、细心的呵护与严格的管理C.促进身体发展、亲子间游戏与审慎的教育D.提供足够的营养、丰富的亲子间游戏与双向的情感交流

20.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动的( C )11-383 A.时间、空间、背景、人物与素材B.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与个性 C.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D.时间、场地、主题、设计与卷入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师幼互动13-415

答:师幼互动,简单地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托儿所的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岁-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狭义的师幼互动专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22.学习迁移4-135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3.个性化教育11-375

答:所谓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24.运动教育6-212

答:在现代幼儿教育中,“运动教育”(Movement Education)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幼儿会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获取丰富的经验,并能享受极大的乐趣。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25.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7-247/249

答:(1)概念学习的操作化(2)概念学习的个性化(3)概念学习的情绪化 26.简述桑代克对学习实质的解释。3-75

答: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新反应的获得,即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另一种是刺激与反应间力量的变化。这两种学习的实质都是使某刺激与某一特定的反应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联结,并使其联结的力量得以巩固的过程。

27.简述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教育组织形式。10-33

答:(1)集体活动组织形式,指全班一起进行的教学与学习活动。(2)小组活动组织形式,指由部分幼儿组成小组一起进行的教学与学习活动。(3)个别活动组织形式,是一种幼儿的自我组织形式或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教育活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8.试述儿童游戏发展的特点。5-178

答:(1)游戏的发展往往以游戏类型的变化表现出来。每个年龄阶段,儿童都有某一种自己偏爱的游戏类。这一特点,从游戏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2)游戏类型的数量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不同,基本上呈倒U型关系。

幼儿时期,游戏的类型在数量上最多,而婴儿期的和学龄期的游戏类型数量均低些。这是由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教育要求不同所造成的。(3)游戏所用的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学习、劳动的时间增多,相应地用于游戏的时间相对减少。(4)用于特定游戏的时间,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注意稳定性增强,自我意识能力和自控能力增强。因此,游戏也由原来的泛化变得集中起来。

(5)儿童游戏没有一定的模式。儿童游戏最普遍的特点是自由:不管时间和地点,想什么时候玩就什么时候玩,想在什么地方玩就在什么地方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一直玩到没有兴趣为止。儿童游戏的天敌就是限制。(6)儿童游戏的发展与非游戏活动有着系统的联系。在特定条件下,游戏活动与非游戏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29.试论述学习与发展的辨证关系。2-59/61 答:一、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心理学意义上的发展包括个体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部分。这两者都对学习产生着制约作用。 1、首先,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学习受个体的生理发展所制约,生理发展影响学习的效果和速度。 2.、其次,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学习内容与不同的学习形式。 二、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表现为两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是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支配,因而学习可以促进个体的生理发展。适度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明显地促进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

2、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一定的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构建心理结构而实现的。

总之,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相互促进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已有水平为学习提供必要的生理与心理基础和可能;而学习又使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变成现实,从而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0.根据班图拉的研究,人的某些社会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请考生设计一个简要的教学案例,描述你将如何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学习,使儿童学到某一社会行为的。 答:【书上知识点】 8-270

观察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指观察学习,亦称模仿学习,指人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及其引起的行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正强化,而避开负强化。 【案例】

1.主题是“勤劳”;

2.目的是让同学们养成勤劳的品德; 3.教学内容及活动:

放映动画片,让孩子观察小蜜蜂。教师点拨蜜蜂的勤劳能干,自己做蜂窝还要自己采蜜。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