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改善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当前改善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初探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当前改善我国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初探

2011-5-17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公益性组织和农民工自身。本文认为,以雇主企业为主体,通过改善农民工闲暇时间安排来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民工心理健康,雇主,企业

我国农民工推动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户籍为核心的二元体制结构和城乡分治,使得农民工与城市人在福利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我国农民工存在诸如工资拖欠,保障缺失,管理不足等利益问题,使得我国农民工阶层具有很多独有的问题:农民工数量巨大,截止2008年12月31日,数量为2.25亿,他们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就业形势严峻,心理压力非常大,存大许多思想认识错觉。农民工作为城市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一、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对局部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学者们,发现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主要有: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不安全心理和紧张情绪,迷茫失落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城市人报复及仇富心理等。这些不良心理和情绪的存在,一方面存在社会隐患,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另一方面影响农民工的正常工作,影响企业效率;也不利于农民工自身的健康。

由于农民工身份问题尚未解决,研究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较少。农民工是全国性质的群体,又兼具地方特性,所以至今为止还未有全国范围内研究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献,就局部而言,对于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多采取问卷调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主要受躯体健康因素、心理相关自评因素、自感健康状况和睡眠状况等影响,约1/5的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高于临界值(何江江等,2008);农民工心理健康现状存在着种种隐患,如自卑封闭的心理倾向、压抑不满的心理倾向和被剥夺和反城市化的心理倾向等(康洁,熊和平,2005)[1];农民工由于背井离乡,缺少精神归属,压力大,压抑情绪严重等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如果不良情绪长时间反复频繁出现,就可能产生生理功能紊乱,并最后导致病理变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心理健康,是人体身心健康的一个基础,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有利于农民工身体健康;有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使得农民工的自卑自闭倾向,以及对城市人的敌对和不满的不良心理问题得到解决,才能在城市人中建立形象树立尊严,才能够被城市人接受,融入到城市。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再是单单的局部问题,而是即将成为了全社会密切关注的,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国性问题。

二、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思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不是一个急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研究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学者们就如何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给出的众多方案对策,总结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权益保障缺失是农民工问题的症结所在。要在全社会树立权利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城乡之间人人平等的理念。”[2]建立培训机构,改善农民工的教育状况,加强培训,在加强职业教育能力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强农民工户籍管理制度。减少减轻由于户籍问题带给农民工的巨大压力,如户籍问题对子女受教育的门槛。健全法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政府宏观调控,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企业政策支持,让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的雇主企业得到政策优惠,降低为此所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利用舆论对其正面报道,提高企业形象,使其得到切实的利益。

2、社会各界和有关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利用传媒,消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误解和歧视,构建平等的社会平台。减轻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排斥心理。为民工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在许多城市已出现了这样的组织,得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承认与支持,这是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并可切实为打工者做许多实事好事。雇主企业单独的力量来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成本高,而且由于对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了解的匮乏,对农民工阶层的认识不到位,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3]寻求社会上其他公益组织如农民工自发组织和相关无政府组织的合作,一方面降低企业自身成本,另一方面其他相关组织也有对解决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需求,二者合作可以使双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农民工自身提高素质

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寻求生活乐趣,丰富打工生活;要保持本色、学会与人相处。工友们应彼此体谅、互相帮助、决不可因地域不同、性格差异、利益分配导致相互排挤、甚至打斗。与老板、包工头交往时,应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与城市人相处,要保持淳朴、诚实、自尊、自信的心态以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好感。积极进取,不要盲目被动的等待被安排,要有计划的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

4、雇主企业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

强化企业对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意识,提升其主动性。雇主企业,对企业雇用农民工闲暇时间里的生活进行关心,不要仅仅关心他们的工作,增加生活上的关心,抚慰农民工的受挫心理。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对雇用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进行改善。闲暇时间的运用,无疑对双方都是有利的,通过提高农民工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内容质量,既不占用农民工对企业或工厂的必要工作时间,又可以改变农民工庸俗的业余活动内容。雇主企业通过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知识普及,提高农民工心理承受能力。对于企业,可以提高企业农民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对于农民工自身,由于自身技能技术提高,培养了自信,消除自卑情绪,同时掌握了知识,对不安忧虑降低,可以改善他们的不安心理。

5、建立思想交流平台,注重农民工与城市人的交流。

城市人与农民工存在的鸿沟,使得双方互相排斥。企业可以与社区合作,或者建立内部城市人和农民工交流平台,让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有利于农民工融入到城市,另外还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农民工对城市人理解了,那么对城市人的敌对心理就会减少甚至消失。雇主企业通过引导,让农民工欣赏一些立志类书籍和电影,陶冶情操,树立目标和追求,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减少农民工的茫然心理。

参考文献:

[1]阳韵善,时明德。我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7.

[2]徐建玲。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基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73-74.

[3]孙爱萍。加强对农民工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1):28.

作者简介:梁广伦(1971-),男,山东巨野人,菏泽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梁广伦 来源:《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年第5期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