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中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思想品德教育中心理健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四节 思想品德教育中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的设计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说服和规范,灌输给学生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其方法缺乏灵活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各种具体活动方式,让全体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在身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中间发挥中介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时也介绍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人性观。人本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追求个人发展的;人是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人具有极大潜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之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观,试图通过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说教的过程,更不是代替学生成长的灌输过程,而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模式是他助—互助—自助的模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助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师生、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互助,需要教师、学生敞开心扉、坦诚直言,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这样的活动氛围和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把整个心身都融入活动中,从而自觉地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自助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

(一)确定目标

教育者设计心理健康活动,首先要确定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对整个活动过程的预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导向,而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活动目标制订的。此外,活动目标一经确立,就对学生群体产生凝聚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来确定活

动目标。目标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通过相应活动目标的实现,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逐渐提高。

2.超前性原则

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

3.可操作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育者应把抽象的概念(如完善的人格等)具体化为各种心理与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等)。因为明确、具体和可观察评定的目标,容易在活动中得以实现。

(二)分析条件

1.班集体的人际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而且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团体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因此,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班级中的核心人物有哪些,班级中的边缘群体是哪些,谁会对活动的效果造成关键性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事先应该给予考虑的。

2.教育时机

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这种时机可能来自于学习任务的转换、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等。只有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3.教师条件

与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观念,以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的基本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一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至关重要。

(三)设计活动流程

1.创设情境

教育者首先要营造活动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创设一定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聚焦在一个共同点上,这样才能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情境创设成功与否主要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情感体验

通过参与活动,可以通过变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把学生平时压抑在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通过不同的活动,试图与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

3.交流分享

面对相同情境,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4.重新调整

经过交流分享,学生在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特征有了深入的了解后,重新为自己的心理发展定位,使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5.行为实践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仅仅是让学生有所触动和领悟是不够的,要让他们将体验和感悟化为行动,还需要事后的行为实践。因此,教育者还要做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搞好活动向外延伸,即在活动之外,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地找学生个别谈心,促进学生真正的行为改变和心理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1.活动准备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非易事。首先,教师要认真准备,掌握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以及重点活动项目等。其次,教师要提前向学生讲明活动要求和应做好的准备工作。最后,教师要提前布置好活动的环境。环境条件(如空间大小、环境布置等)会对活动的效果产生潜在的影响,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暗示作用,学生也可以通过环境来投射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此外,对学生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超出常规的认识和行为,教师如何处理也应做到有所准备和预见。

2.小组发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求人人都要参与,但是若要每个学生都在全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是以小组形式来组织,小组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分组一般采取自愿结合的形式,这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比较高,原则上不要由教师强行分组。每个小组可以选一个组长,其职责是维护组内秩序、承接活动环节、

带头表露或接纳。

(二)动员和实施阶段

1.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是一种打破开场时的沉默,在短时间内让大家充分投入,迅速使气氛升温的活动。教师可以在热身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和特殊的学生个体。

2.心理激活

活动的主题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但要使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还需要教师设置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情绪,即学生的心理激活水平。学生的心理激活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

3.引导倾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露。只要表露的内容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就应该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接纳和鼓励。只要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讨论充分,活动自然就会达到预期效果。

(三)回顾和升华阶段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结束阶段,教育者引领大家一起回顾在活动中经历过的心情愉悦的体验,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理发展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活动之后,教师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结果进行总结,在活动的目标和意义上有所提升,对活动的影响给予方向性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采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指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研讨共同成长的方法。运用小组讨论时,教师特别要注意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的发言不予以价值判断。

(二)游戏

游戏既是学生课余时间最熟悉、最喜欢的一种发展身心的活动方式,也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教育方法。教育者在传统的校园游戏中,如果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加以积极的引导,就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合作与竞争精神的培养,发挥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