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5课时)学案(苏科版七年级下)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数学: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5课时)学案(苏科版七年级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⑸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⒈理解“HL”的条件,并运用“HL”判别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⒉了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

⒊要求学生学会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表达和相互转化. 此外,通过多种说理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说理. 学习难点

理解“HL”的条件,并运用“HL”判别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㈠设置情景,探索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情境,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一方面可以复习前面所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AAA”显然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那么满足“SSA”条件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呢?自然引发学生进行操作和讨论.

根据教学实际,我们还可以设计其它情境. 情境1:试用尺规作出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

⑴∠B=30°,AB=5cm,AC=3cm;(追问:所作的三角形为什么不一定全等?) ⑵∠B=30°,AB=5cm,AC=2.5cm;(追问:所作的三角形全等吗?) 对于这个情境,我们可以与学生一道进行如下探索:

?AB?AB,?⑴如图11.3-5-1,对于非直角三角形,满足条件?AC1?AC2,的三角形有两个△ABC1

??ABC??ABC.12?和△ABC2,它们不全等是显然的,因为△ABC2比△ABC1多出了部分,这部分就是等腰△AC1 C2;其实我们还可以由∠AC2B是锐角而∠AC1B是钝角作出判断.

B

图11.3-5-1

⑵对上述图形,如果逐渐减小AC的长度,我们会发现C1 C2的长度也随之减小,△AC1 C2随之变得越来越“窄”(高不变),如图11.3-5-2,我们可以想像,当AC的长度减小到某一个值时,C1 C2褪化为一点,这时AC1 和AC2都与高AD重合, 即△ABC2和△ABC1都是直角三角形,且△ABC2≌△ABC1.其实我们仍然可以从∠AC2B和∠AC1B都是直角作出判断.

情境2:先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ABC(AB=AC),将它沿底边上的高AD对折.让学生猜测:高两侧的部分能否完全重合?(如图11.3-5-3)为什么?

这里,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感知其中的现象,并形成定向的数学思考. 情境3: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与你的同伴交流交流. C1

A A A D C2

B

(C1)D(C2) 图11.3-5-2

B

D

图11.3-5-3

C

这个活动既是方法回顾的过程,又是质疑和辨别的过程,同时,也为“HL”的引入提供了自然的情境.

问题1:“SSA”和“AAA”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你能举出反例吗? 让学生进入理性思考阶段.

问题2:既然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是否也有特殊的全等条件呢? 情境4:动手操作. 在操作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 ⑴所作图形须符合“SSA”的条件; ⑵工具选择要合理;

⑶尽量减少作图中的人为误差. 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对两个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如果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个结论是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简写为“斜边、直角边”或“HL”. 说明:⑴通过折纸,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进一步加深对“HL”的理解; ⑵如何正确进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例题设计

⒈教材P.119例4.关于例题教学的建议: ⑴用“HL”的首要条件是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⑵让学生辨清所用全等的条件究竟是“HL”还是“SAS”;

⑶如果设AD、BC的交点为E,那么在图中,你还能得到哪对全等三角形?试说明理由;

⑷如果对图形作适当的变式(如图11.3-5-4),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A

B

A

A′

B

D

D

B′

A

C

B

C

C

D

图11.3-5-4

图11.3-5-5

⒉如图11.3-5-5,AC=AD,∠C=∠D=90°. ⑴试说明:AB是∠DBC的平分线. ⑵如果连结DC,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说明:本题主要引导学生如何形成用“HL”的意识;连结DC后,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全等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下合理选择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⒊如图,AC⊥BC,AD⊥BD,垂足分别为C、D.AC与BD相交于点E.试问:当图中哪两条线段相等时,△ABC≌△BAD?

说明:

D

E C

B

A

图12.3-5-6

⑴本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一定都是“HL”,要根据已有的条件确定选用哪种方法最合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