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三五五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走近三五五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至于在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我给大家讲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孩子看到一只蝴蝶和一只蜜蜂,蜜蜂在“嗡嗡”地响,而蝴蝶飞的时候很安静,他就问自己的父亲:“爸爸,为什么蜜蜂在嗡嗡地响,而蝴蝶飞的时候不响?”第一个父亲这样来回答:“小孩子,哪这么多为什么,成绩好就行了,别管那么多闲事。”小孩子也不再问了。第二个父亲这样来回答:“因为蜜蜂在飞的时候,翅膀振动的频率非常快,而蝴蝶飞的时候翅膀振动的频率非常慢,所以才是这样子。”而第三个父亲这样来回答,拿出一只笔和一张报纸,用笔在纸上由慢到快地画,然后让儿子照样去做,等一会儿,他的儿子说:“爸爸不要说了,我知道了。”

这三位父亲,谁做得最到位?当然是第三位父亲,他让儿子亲身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在过程中去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吗?第一个父亲的态度太偏激,第二位父亲虽然讲得是头头是道,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由此想到:教师平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多给学生提供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全过程,而不要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孩子在自主探究中、讨论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将学习收获进行交流和分享。 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后,首先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学习资源库等进行自主探究,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请教。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所探究解决的问题大多是一般性问题。

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成果首先在担负相同探究任务的本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交流探究的方式、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出现的问题等等,

13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在此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组内交流后,可推荐代表参与班内交流,小组内其它同学可对代表的发言进行补充和纠正。在班内交流的同时,其他小组要对该组的探究成果(方法)进行操练、验证和质疑。通过验证和质疑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未解决问题的交流。

如:在教学word单元中表格的插入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表格插入的方法,大部分学生根据原有经验,完全有能力独立插入表格,还有小部分同学看书后,也能插入表格。在插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行数与列数的变化方法。大部分同学通过自学找到了行距、列距调整的方法。然后我们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分享,交流方法和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过程:自主 探究 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是不是学生动起来了,教师就闲起来了呢?教师此时做什么?怎么做?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少的实验教师感觉没有什么事情做?真正做起了甩手和尚。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不管不问起来。这时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呢?

操作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划分学习小组、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组内和班内交流。

在此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和理解任务。教师要能够根据第一环节中引出的任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炼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使学生去“想”,通过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解决思路,达到下一步“做”的目的。教师要注意把探究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和分配,以达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分组时注意小组长的选用(组织交流),小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尽量的让小组中各种水平的学生都有。不仅要注意到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到任务的完成。学习小组能固定的尽量的固定下来。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探究、实验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位观察者、引导者、评价者。观察学生探究的进展情况,去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不偏离。探究结束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交流思想、成果、方法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参与其中,及时掌握探究情况。学生汇报时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不要干扰和打断,让学生把成果完整的汇报给大家,把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表述不完整和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让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验证和提出质疑,真正的让学生的思维进行足够的碰撞。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以及时有效的评价,一方面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使学生能不断地得到成功的愉悦感。

14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强化三种意识的培养 一、自主意识

传统的学生学习角色和学习方式的定位,使得学生基本上是以一种“无我”的姿态出现在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引领教学、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已经成为学生一种最基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更是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任何人不能也不应该包办代替的。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具备了学习的自主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真正体现。

因此,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种意识,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敢于并善于放手,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逐步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二、过程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不是体育比赛。体育比赛尽管也有过程,但更重要的可能还是结果;因为只要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过程精彩与否似乎也就无关紧要了。但教学显然不应该是这么一回事。

众所周知,急功近利、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是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教学中的一大弊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与学,要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意识,重视知识习得的过程,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再仅仅是满足于一个现成的结论。忽视过程甚至没有过程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因为我们的教学,主要目的不是要交给学生是“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和“怎么来”,而这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缺少了这一过程,任何知识都是肤浅的和浮光掠影的,不太可能产生深刻、持久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缺乏“过程意识”,不利于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机制的形成。因此,“过程意识”必须培养。 三、探究意识

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可以采用自行探究和激发探究两条不同的途径。 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的常见手段。像有些学校已经开展的自主阅读、自主实验、自主科研等等,都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让学生去探究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

15

有效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分析,或查阅资料,或动手实践,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久而久之,探究也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

例如:情境模拟,(在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是这样设计自主探究问题的。)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3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2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是1000公里的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是:队员带哪3件物品合适?请3名同学自由组成探究小组,在两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很感兴趣,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很高。 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学生去自主探究(如理论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如果学习的新内容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就没有必要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范例式教学。

2、探究的任务要有探究的价值,要体现一定的难度和问题空间,要能够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难或太易都没有太大的探究价值。

3、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一些潜能生,不可避免的会因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而使一些人在受挫后心灰意懒,情绪低落,甚至会放弃问题探究,这时教师要鼓励和激励并用,让学生重新振作起来。 4、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分享的时间一定要充足。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拔,启发诱导。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生活中,合作无处不在。

有一次,天鹅、狗鱼和虾,一起想拉动一辆装东西的货车,三个家伙套上车索,拚命用力拉,可车子还是拉不动。

车上装的东西不算重,只是天鹅拼命向云里冲,虾尽是向后倒拖,狗鱼直向水里拉动。 究竟哪个错?哪个对?用不着我们多讲,只是车子还停留在老地方。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中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16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