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申论命题与阅卷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第五章 申论命题与阅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等级 内容 22—20分 语言 13—11分 行文流畅,语言准确、得体 10—9分 篇章 10—9分 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完整 8—7分 格式 5分 标点符号正确,无确别字,格式正确规范,字体工整。 4分 标点符号正确,基本无错别字,格式正确,字体端正 3分 标点符号基本正确,一等 审题正确,中心突出,观点鲜明,说理透彻,有创见 二等 19—17分 审题正确,中心明确,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说理清楚 语言通顺、标准、层次分明,结构得体 8—7分 完整、合理 6—5分 16—14分 中心明确,观点较鲜明,三等 内容比较充实,说理比较清楚 语言比较通顺,极少病句 6—5分 语言连贯,有少量病句 4—3分 语言不通顺,病句较多 2—0分 文理不通 层次比较清晰,较少错别字,格式基结构完整 4—3分 层次基本清楚,结构基本完整 2分 层次不清楚,结构不完整 1—0分 结构混乱 本正确,字迹基本清楚 2分 标点符号有错误,错别字稍多,格式基本正确,字迹基本清楚 1—0分 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错别字多,格式不正确,字迹潦草 0分 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多,格式不正确,卷面杂乱 四等 五等 13—11分 有中心、观点比较明确 10—8分 审题有偏差,中心不明确,说理不清楚,内容空泛 7—0分 严重偏题,缺乏中心,或者文不成篇 四、申论评卷中常见错误

每次申论考试,多数考生都觉得感觉不错,但其实得高分者廖廖无几,50多分是常见成绩,在地市级公招考试中,申论能得70多分就算很不错了。据资料分析,申论考试成绩上80分的考生多数是学法律、政治类的。这事实上是对我们前边讲到的申论的政治精神的一个最好验证。学法律、政治的考生,其长期的专业濡染,使其心目中自有公正、公平、公开的处世思想,在申论中自然有上佳表现。而学中文的,其优势却不一定明显。虽然学中文出身的考生其写作能力较强,但其对申论的政治精神的把握却稍逊一筹,有时其文学思维、文学语言甚至有害于申论。这也可以说明我为什么要将申论列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不是把它归入写作学科里面的一个客观原因。

申论中的常见错误,我把它归结为类:

一、违背客观公正原则。申论材料来自于客观实践,又是检测考生行政能力的,因而它要求客观公正。因而,申论拒绝虚构和夸张,拒绝个性化与情绪化。但申论并不排除建基于事实和理论基础上的合理推理和想象,也不必掩饰对好人好事的认同和赞许,也不必隐藏对对坏人坏事的否定和批判。

二、违背申论思路顺序。申论是通过对特定事实进行展开论述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它要求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微观而宏观,具有较强的内在规定性。在应答申论各试题过程中,都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思路。但当前普遍的问题是,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经验和视野所限,经常囿于就事论事,没有对给定材料进行必要的概括、提炼、引申、深化,所以文章上不了档次,特别是作文,以三档文章居多,经常得分在25分上下。所以总分在50多分是屡见不鲜。

三、违背申论表达要求。申论是一种虚拟行政行为,其行为应当具有行政机关行文的一般特征:准确、简明、平实、通俗、生动。但申论表达过程中用词不当、语句冗长、文学化、专业化、抽象化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技术性错误。如没写标题、字数太多、字数太少、书面潦草、段落失衡、标点不清等,这类错误多是由习惯造成的。

五、陷入同质化陷阱。一是抄袭材料或大量引用析料,考生有能力不用,在命题者预设的陷阱中运行。二是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法真实显示考生思考的深度,没有新鲜感。

六、作文题与第一题、第二题重合部分太多。作文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部分来写作。提出问题部分大量照搬第一题概括问题的文字,解决问题大量照搬第二题解决问题的文字。把三道题的考试实质上只写出了两道题的答案。很多考生都是空谈理论,一点也不联系实际。 附录:郭五林与匿名阅卷专家交流申论写作

2007年的一天晚上,郭五林老师在网上与网友聊天。有一位网友自称是参与过申论阅卷的,想与

郭五林老师做些学术探讨。对方表示不能告诉郭五林老师真实姓名。郭老师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双方对申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由于对方是匿名出现,所以是否权威郭五林不敢确定,但认为对考生有认识指导作用,所以将其照录如下,供考生了解和判断。

阅卷专家:申论提考察考生面对复杂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种能力,不是大学教育能够给予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锤炼,大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很多时候其实是被迫去上课。所以学生往往还是一个被迫的状态,但是如果是公务员的话,在行政机关、工作岗位上,往往是一个管理者,是要主动思考问题的。所以这两个角度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应该有意地去培养他们这种主动去观察,主动去思考,主动去判断,主动去决策的能力。这是一个思维转向的问题,也是一个提高个能力的问题。 这是我一个个人角度的见解。

郭五林:你说得很对,你确实看到了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公务员的显著的思维上的差别。我一直都觉得这个差别非常大。而且也是公务员培训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在我看来公务员培训是在帮国家的忙,但是??

阅卷专家:对对对!这个来说是帮国家的忙。

郭五林:但是由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培训缺乏一种严格的标准。什么人能够当培训教师,没有一个标准。什么组织可以来从事这个培训,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鱼龙混杂,可以说很多搞培训的人,连申论是什么都搞不懂。首先,申而论之不是孔子说的,这个对一个词语的斟误比验证要麻烦得多。就是说证伪要比证实要难得多。我把孔子所说过的话全部翻遍,找了很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读的博士、教授一起来帮我论证:孔子到底有没有说过“申而论之”,结果都说孔子没有说过申而论之。但是只要第一本书上说过申而论之是孔子说的,那后来很多的书的都一窝蜂地说他说过申而论之。 阅卷专家:照搬照抄。

郭五林:他们就说是引申论述。我研究了之后觉得不只是引申的。申,它是展开的意思。 阅卷专家:申是展开的意思。

郭五林:申字这个字,根据字形,可以这样理解,你看它好像一个石头,扔进水里边,那个水波纹一圈一圈地向外延伸。它有这个意思。首先,它有延伸的意思。延伸之后就展开啦。先是展开。然后,论呢,是论述。我们说引言为申,直言为论。这个直言为论呢,大家都经常听说,但引言为论就没有

怎么听说。就比较少。我们有些语言要不断地朝纵深发展。有些语言不断地朝前沿发展。这才是申论。申论,既要由浅入深,又要由深入浅。就是深入浅出。两方面要结合得非常好,才能成为很好的申论。 阅卷专家:嗯??呵其实,从根源上来探讨的话,还是很必要的。而且它的一个深的内涵,如果,,,那后面做的这样一个推理阐释就都是有偏差的。

阅卷专家:你觉得在申论的写作过程,务实和务虚之间的结合得如何?

郭五林:我有几个学生也是经常写文章,但是我觉得他们这种独立思维能力很差。就是说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它实践操作的办法,提出这样一个办法,这个我看做得很好,就是说他所知道的,他所能想到的,他所能搬到的,一切都是往上放。我都觉得它的理论性过强,或者是有点大字报的嫌疑,但是具体的事怎么办,怎么出招,怎么最后做出一个能够让外人直接操作的这样一个办法,还是普遍性的都比较差。

阅卷专家:对,正在学生有这个问题。你说的这个就是说属于一种知识没有消化的。他从那个报纸上或杂志上找来的。自己的脑海当中没有如此的消化能力。因此

郭五林:我感觉是一种被动的,不是真正的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真正知道它的意思。不能灵活运用。所以现在我们的学生他需要教给他这种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具体的知识我想他们已经足够了。 阅卷专家:对,这个没有他清楚。即使你的能力再强,你的记忆力再强。也不可能把这一年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记住,你即使记住了。也可能是与命题初衷不一样的。这个仍然存在偏差。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分数。这只是我的一个个人想法。

郭五林:像现在这些考生啊,我就感觉他们在务虚和务实之间很不能处理好。真正考国家的公务员,它必须是先务虚再务实。不然这个文章没有那个高度。 阅卷专家:先务虚再务实!嗯!

郭五林:因为我们国家那么大,招的又是管理国家或地方事务的公务员。一个岗位它就会关系全国的千家万户。所以没有一种理论的高度,就来当国家公务员,那会出大问题。所以务虚这个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

阅卷专家:这就是所说的必须讲政治。这个思想必须消化。

郭五林:所以我说公务员考试啊,核心就是要把握住公务员三个字。公,第一呢要把握住的意思就是天下为公。第二呢要把握住的意思就是反私为公。考虑问题为全天下着想。不能从个人角度着想。这是公!第二个是务,务的话既要务虚又要务实。但我们很多学生只知道务实不知道务虚。他们只是扎扎实实干实事,不知道认认真真抓形式。我说这个申论要考好啊,要有两个方面的东西。一方面是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到了比较熟了的时候才走向另一方面:认认真真抓形式,扎扎实实干实事。这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我们学生现在一种都不会。然后公务员的员字呢,他就是要把自己置放于广阔的空间当中,就是说自己是这个国家机关当中的普通一员,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个别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用。也可以称之为三为民原则。

阅卷专家:三为民原则,对。

郭五林:你说很多学生崇尚张扬,个性突出。这就与公务员的本质思想是相违背的。

阅卷专家:换句话说也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角色。也就是在写这个文章之前,已经模拟自己就是国家行政机关这样一个公务员。国家的这种行政事务,你代表国家的机关,运用的是国家的权力。所以说考场中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学考生,张扬的还是一个这样一个学生很自由的个性。不同考试中,写作的主体,他的角色呢应该是不同的。这个确实是有道理的。只有很好地把握写作的主体,才能够明白自已在干什么。我觉得你能够在这个高度上能够整理出这样一些东西,确实是帮了许多考生的忙。 郭五林:我把这个称之为虚拟行政行为。 阅卷专家:对对。

郭五林:就是考生要站在虚拟的公务员的身份去思考问题,去处理问题。那么很多考生事实上呢还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站在撰写者个体的角度来,这样就出了问题。脚都没有站对。

阅卷专家:对对对??还是拿自己当作一个可以随意发挥个人想象力的或是个人的比较私人这种的想法。还是把它当成了这样一个角色。其实很多考生我觉得对行政的行为、行政的方法还是挺陌生的。只知道考公务员可以拿高薪或者可以当干部,然后呢,有稳定的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什么。这个处在政府机关中,他个人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又包含哪些内容,具体采取怎么的原则跟方法。这个如果不知道的话恐怕也很难让他这个角色的。当然了,对角色不了解,让他有这个角色感还是不容易的。

郭五林:所以就是要在培训中教给他们一种技巧,我最近发现这个技巧。就是说这个考生呢要完成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把自己一个考生转换为一个公务员。把材料转换来现实进入一个公务员在面临一个事实现场时的状态。首先要进入这个状态,然后在这个状态中根据申论要求自己去回答去思考,那这是第一个层面。然后,准备把它写回来写到纸上。他自己如何自己思考,把问题的结果,按照书面表达的方式写到纸上去这就成为答案。所以这个申论考试必须要求考生从考生的角度转换为公务员的角度,从公务员的角度出发去解决材料给定的问题后,又回到考生的角度,把它写下来变成文字。 阅卷专家:啊,对对对??

郭五林:这就是我们给学生讲的《写作》课中讲的“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规律。

阅卷专家:但是,也许这个普通的考生,他在那么短的时间的情况下而且是要对面那么复杂的事实材料,很难说他能够在那一段时间,真正在考试环境下,真正运用这些东西。他最希望的是透露能帮助他立竿见影的信息。我们所讲的看似比较复杂的一个原理,但是我们可以用简洁的道理来提醒考生,。来尽量解决考生们在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所以概括性的、模式化的探讨还是很重要,一方面,是对规律性认识的一种归纳跟抽象,另一方面也是,考生能够在经过考试环节中很好的导入材料、有效思维、并且由内沿向外沿有效转化,能在纸面上将思考的好好的落实的这样一个过程,能够把握住思路就很好。这是很有研究余地、很有意思的东西。

郭五林:我已经对这个进行过较多的研究,把这个模式概括出来。在我最近出版的那本《申论学讲义》中,我把这个模式叫做申论写作的“十全十美十分满意模式”。

比如说标题,常见的模式就是”高大全”模式。其他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一句式那种。就是要把什么事办好的模式。比如说,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工作全局,这就是要把什么事情办好。或者说,就是要用什么手段把事情办好,更完善。基本上说就只有这两种模式。在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变化,才是变式,当模式和变式比较熟悉后,我们再讲无招胜有招。怎么说来都像,生动的标志。这样,从知懂式到懂变式,再到无招胜有招,这就是我讲申论时说的,考生要完成的“三级飞跃”。 阅卷专家:嗯!你说的很对,我同时也想到了,其实这个模式导路本身是一个形,是一个外在的,其实它是一个模拟公务员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考,一种思考的轨迹。所以说它表面上是一个思考的套路,是个模式化的套路,它内在的应该是一个和资料轨迹稳合的,两者应该是统一的。

郭五林:所以说这就是道理。从舆论上学上来说,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从一定的语言结构来表述的。按照传播学的解释,就是所有惯常的、习以为常的语言表述模式,就代表着话语霸权。

我们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它为什么采用当前这种比较严谨、稳定的句式结构,是因为它担负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赋予的责任,它有特定的语言结构。这种情况,在我们历史上,已经证明过,也就是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就是说,盛势强音与大国气象是连在一起的。在我们国家两个最强盛的朝代,汉朝与唐朝的时候,文章是非常严谨的,这个时候出现了汉赋和唐诗。而在我们国家两个最衰弱的朝代,一个是宋朝,另一个就是民国。这个时候的语句非常的不对称,句子错落不齐,这就是宋词和杂文。所以,我们国家现在采用什么样的句式和我们当前国家的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阅卷专家:它体现了一种非常稳健的字句结构和一种很紧密的态度。也不光是这样,是吧!? 郭五林:对,我认真研究过《人民日报》和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我有两个比较明显的感受,一方面,他们的语句对称的越来越多了。另一方面,这些语言里面更多的亲切的话语。 阅卷专家:嗯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