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04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系。⑧乔治忠认为人类理性思维的方式,主要为“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两种,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就研究方法而言,历史主义与思维的“历史的方法”是一致的,历史学应当特别注重事物的时间联系,所以将历史主义作为历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没有疑义的。史学批评是历史学的一项内容,也应当将历史主义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⑨

传统经济的发展与评价 2004年12月7日,“中国经济史论坛”在京召开了第四次“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研讨会。与会者主要讨论了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商品经济、中国和西欧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向近代经济转型不同路径的特点等问题。对应否淡化劳动生产率在评价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学者持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劳动生产率是评价经济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不能回避。主要理由是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进步,历史上封建地主制之所以能够战胜封建领主制,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战胜封建主义,根本原因就是前者的劳动生产率比后者高。一种意见认为,应淡化劳动生产率在评价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中的地位。主要理由:1、劳动生产率是在理论上存在,但不可量化的概念。2、劳动生产率的要义是以一定量的劳动推动一定量的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是劳动力乃稀缺资源。但中国古代劳动力不是稀缺资源,要用更多的劳动创

------------------------

① 王荣祖:《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文史哲》2004年第1期。 ② 张昭军:《论章太炎的经史观》,《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③ 罗义俊:《顾頡刚和“古史辨”拾遗》,《史林》2004年第3期。

④ 路心声:《钱大昕的文论、史论与“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⑤ 吴汉全:《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⑥ 胡绍皆:《冯友兰的治史思想及其贡献》,《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Ⅱ期。 ⑦《20世纪中国史学:评价尺度与评价标准(笔谈)》,《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⑧ 瞿林东:《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⑨ 乔治忠:《历史主义方法是史学批评的基本方法》,《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造更多的财富。强调劳动生产率的评价标准,会导致误区。3、劳动生产率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判断标准。封建社会判定经济发展的标准应有所不同。①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黄宗智在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中,提出“过密化”理论(总产出在以单位工作日边际报酬递减为代价的条件下扩展),认为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华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经济呈现“过密型增长”,在国内外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张常勇著文介绍国内学者对“过密化”理论及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是否出现过密化的研讨情况,认为学界关于“过密化”的争论促进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发展。②冯小红用生产函数验证“过密化”理论,指出黄氏对劳动生产率与边际报酬之间的关系表述不准确,“过密化”理论不严密;同时指出,用“过密化”分析总结、评判中国的小农经济,具有不可弥补的局限性:l、小农的生存状态与厂商相距太远,用边际报酬衡量小农的经济行为没有实际意义;2、“过密化”的理论前提与中国明清经济乃至近代经济具有不完

9

全一致性;3、即使“过密化”理论在学理上成立,却很难找到藉以论证的可靠资料。③赵冈则把“过密化”理解为“隐蔽性失业”,认为学界对“过密化”理论的批评源于对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三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误解:1、“高水平均衡陷阱论”把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两条曲线误为同一条曲线,并误用“均衡点”一词;2、认为近代中国不断从各地向江南移民,足证江南没有人口过剩,不可能出现过密性生产,是混淆了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3、认为农家计算并追求最高年收益,与过密型生产的边际产量计算不符,故过密型模式不适于江南地区。此说忽略了最高产量与零边际产量是一回事;4、过密型生产现象只存在于“生计农户”或“维生农户”的说法不完全正确,许多制度性的过密型生产可能发生在小康之家。④

仲伟民对黄宗智、彭慕兰等人有关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争论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⑤黄宗智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对彭慕兰的反驳作了应答.⑥李中清、王丰、康文林阐释中国历史人口的发展过程及其变化的内在原因,证实彭慕兰所说18世纪的经济增长不仅确为事实,而且对中国及世界现代人口变化都有深远的意义。⑦许平中认为,中国东西方向气候相同导致产品基本相同无交换必要,农民自给自足,导致社会长期停滞于传统状态。明清江南虽然出现了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但由于市场盈利潜力不大,不能刺激技术创新,所以不可能自发发展出资本主义社会。⑧仲伟民对超过半个世纪的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争论作了回顾与反思,认为这场大辩论一开始就有重大缺陷,即绕过大前提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问题而直接讨论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的概念和理论都没有搞清楚,结果出现五花八门的“萌芽论”,有的结论在时间上竟然相差两千多年。⑨

近代化或现代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被国内学者视为一种不同于“革命范式”的史学范式。20世纪90年代,罗荣渠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现代化”作了重新界定,提出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世界现代化总趋势的一部分,展现“三种矛盾”“四个趋势”的特点,建构了以“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董正华认为罗氏的现代化范式它不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现代化论(以下简称现代化论):1、西方学者将“现代化”定义为“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以下简称现代化范式)认为历史发展从来不是单向而是多向的;2、现代化论强调科学革命、技术进步、知识增值在现代变革中的作用,忽略制度创新和文化变迁的意义,现代化范式肯定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同时强调“历史的合力”;3、现代化论把现代世界看作是历史的终结,现代化范式认为现代化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4、现代化论一新进化论为基础、结构功能为分析工具,注重分析横向

---------------------------

① 张安福:《“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第四次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② 张常勇:《黄宗智“过密化”理论探讨述评》,《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③ 冯小红:《中国小农经济的评判尺度》,《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④ 赵冈:《过密型生产模式的提法错了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⑤ 仲伟民:《学术界对前近代中国研究的分歧》,《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10

⑥ 黄宗智:《再论18世纪的英国与中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⑦ 李中清等:《中国历史人口及其在新世界史研究中的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⑧ 许平中:《误入歧途的明清江南经济史探讨一一与黄宗智、李伯重、彭慕兰商榷》,见国学网。 ⑨ 仲伟民:《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学术界》2004年第4期。

结构的静态模型,传统与现代是超历史的概念,现代化范式认为传统社会不是静止不变的,殖民社会可能是传统与现代的混合杂交体。同时,它也有别于建立在“五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革命范式”。他具有开放、包容、多面向的特点。①

樊卫国认为后起国家往往运用国家力量推进现代化,权力分配是一主要的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开风气的作用。随着市场的发育发展和社会分化,权力分配受各种力量制约呈现出集团化、甚至私人化的倾向.近代权力介入社会分配对现代化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早期的催化和后期的抑制两个时期。②

其他 缪雅娟指出,我国以夏部族为代表的中原王朝文明的首先形成,应和历史上记载的洪水问题密切相关。中国文明形成的最后阶段,族群矛盾不可调和,当和中国文明的本质特征即血缘关系的长期存在及在中国文明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关③。游修龄以最近有关微卫星标记,测试中国人种和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新几内亚人、高加索人等与北美洲群体样本对照所得结果绘制的种系发育树模式,从人种迁徙的角度,结合考古发现,追溯我国原始农耕人的来源,及南北农业如何起源和交流。④张芳阐述我国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传统灌溉工程类型及传统的灌渠工程技术、塘堰和开发地下水工程技术、圩田和海塘工程技术等在今天得到传承和发扬的事实,并分析总结了传统工程及技术继承的特征、要点及改造利用的途径。⑤付坚强通过对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典权制度的考察,指出典权制度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以及其存在发展的根据。⑥张文认为荒政发端于先秦时期,两宋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得到完善。⑦包伟民、黄海燕以浙江乌青镇为个案,对“专业市镇”与江南市镇研究范式作了角度独特的评论,认为在市镇研究中,随着范式的强化,产生了一些弊病:1、过分强调市镇经济的专业性;2、研究中的“泛专业化”现象;3、强调某个侧面,忽略另一侧面。⑧

-------------------------------

① 董正华:《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② 樊卫国:《略论中国早期现代化与权力分配》,《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③ 《关于中国文明形成的思考》,《中原文物》2004年第1期。

④ 游修龄:《人种迁徙、语言演变与农业起源的思考》,《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 ⑤ 张芳:《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农事》2004年第1期。 ⑥ 付坚强:《我国历史上田宅典权制度流变考》,《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⑦ 张文:《中国古代报灾检灾制度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⑧ 包伟民、黄海燕:《“专业市镇”与江南市镇研究范式的再认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

11

第3期。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