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生理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为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刺激持续作用时,一般仅在刺激开始后不久出现冲动频率的轻微降低,以后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这一水平。慢适应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进行长时间持续的监测,并根据其变化随时调整机体的功能。

2.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功能有何不同?

视杆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以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视杆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度较高,能在昏暗环境中感受弱光刺激而引起暗视觉,但无色觉,对被视物细节的分辨能力较差。由视锥细胞和与它们相联系的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等组成视锥系统。它们对光的敏感性较差,只有在强光条件下才能被激活,但视物时可以辨别颜色,且对被视物体的细节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 视锥细胞功能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三原色学说认为在视网膜上分布有三种不同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当某一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可以一定的比例使三种视锥细胞分别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信息传至中枢,就产生某一种颜色的感受。 3. 常见的屈光不正有哪几种?其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是什么? 屈光不正可分为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近视:近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故远处物体发出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的图像。近视眼看近物时,由于近物发出的是辐散光线,故不需调节或只作较小程度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近视眼的近点和远点都移近。近视眼可用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远视的发生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弱(屈光性远视)所致。新生儿的眼轴往往过短,多呈远视,在发育过程中眼轴逐渐变长,一般至6岁时成为正视眼。在远视眼,来自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因而不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进行调节,看近物时,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看清物体,因此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远。由于远视眼不论看近物还是看远物都需要进行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尤其是做近距离作业或长时间阅读时可因调节疲劳而产生头痛。远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散光: 正常人眼的角膜表面呈正球面,球面上各个方向的曲率半径都相等,因而到达角膜表面各个点上的平行光线经折射后均能聚焦于视网膜上。但是,多数散光眼的角膜表面在不同方向的曲率半径并不相等,部分经曲率半径较小的角膜表面折射的光线,将聚焦于视网膜的前方;部分经曲率半径正常的角膜表面折射的光线,将聚焦于视网膜上;而部分经曲率半径较大的角膜表面折射的光线,则聚焦于视网膜的后方。因此,平行光线经角膜表面各个方向入眼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而是形成焦线,因而造成视物不清或物像变形。除角膜外,晶状体表面曲率异常也可引起散光。纠正散光通常用柱面镜。

4. 正常眼看近物时发生哪些调节活动?其反射途径是什么?

正常眼看近物时产生三种调节活动,即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双眼球会聚。 晶状体调节:即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其弹性而变凸 ,使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增加,折光能力增大,于是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反射过程是由物体发出的光线呈不同程度的辐散,通过眼的折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产生一个模糊的视觉形象。当模糊的视觉图像到达视觉皮层时,引起下行冲动经锥体束到达中脑,再到达发出动眼神经中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有关核团,最后经睫状神经节到达眼内睫状肌,使其环行肌收缩,引起悬韧带松驰,使晶状体向前方和后方凸出。

瞳孔调节:指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其反射过程是强光照射视网膜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传到中脑并在此交换神经元,然后到达双侧动眼神经核,再沿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传出,使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双眼球会聚:指双眼注视近物时,发生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集拢的现象。眼球会聚是由于两眼球内直肌反射性收缩所致。 5. 为什么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会引起夜盲症?

人的暗视觉与视杆细胞中所含的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有直接关系。视紫红质由一分子视蛋白和一分子视黄醛组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在酶的作用下氧化而成。人在暗处视物时,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在视紫红

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这要靠由食物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维生素A来不断补充。故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会影响人在暗光时的视力,引起夜盲症。

6. 阿托品液滴入眼内为什么会引起视近物不清?

阿托品是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硷的拮抗剂,可阻断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视近物时,由物体发出的光线呈不同程度的辐散,通过眼的折光系统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产生一个模糊的视觉形象。当模糊的视觉图像到达视觉皮层时,引起下行冲动经锥体束到达中脑,再到达发出动眼神经中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有关核团,最后经睫状神经节到达眼内睫状肌,使其环行肌收缩,引起悬韧带松驰,使晶状体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从而使晶状体前面的曲率半径增加,折光能力增大,于是物像前移,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用阿托品液滴入眼内时,阻断了副交感传出神经的兴奋作用,所以视近物模糊不清。

7. 什么是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和单眼视觉有何不同?

人和高等动物的两眼视野有很大一部分重叠,称为双眼视觉。双眼视觉和单眼视觉的不同在于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而用双眼视物时,两眼视网膜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像,不同视网膜部分的图像又各循自己特有的神经通路传向中枢。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形成的图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看物体时对它的左侧面要多看到一些,右眼对它的右侧面要多看到一些,这样,来自两眼的图像信息经过视觉高级中枢处理后,产生了一个有立体感的物体的形象。故双眼视觉可以弥补单眼视野中的盲区缺损,扩大视野,并可产生立体感。

8. 微音器电位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微音器电位的波动能够同声波振动的频率和幅度一致?

的角位移,就可引起毛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当静纤毛向动纤毛方向弯曲时,出现去极化电位,而当静纤毛弯曲方向与动纤毛相反时,出现超极化电位。这就是微音器电位的波动能够同声波振动的频率和幅度相一致的原因。?当声音刺激耳蜗毛细胞时,毛细胞产生感受器电位,多个毛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的复合表现就是微音器电位。静纤毛只要有0.1

9. 何为眼震颤,试述眼震颤的发生过程。

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称眼震颤。当头与身体向左旋转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使得左侧壶嵴内的毛细胞受刺激增强而右侧正好相反,反射性地引起某些眼外肌兴奋和另一些眼外肌抑制,于时出现两侧眼球缓慢向右侧移动,这是眼震颤的慢动相。当眼球移动到两眼裂右侧端而不能再移动时,又突然返回到眼裂正中,这是眼震颤的快动相。以后再出现新的慢动相和快动相,周而复始,这就是眼震颤。

10.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是什么,其适宜刺激有哪些?

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包括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即旋转变速运动。椭圆囊和球囊的适宜刺激是人体在囊斑平面上所做的各种方向的直线变速运动。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一、 名词解释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Na+、K+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由突触后膜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2. 抑制性突触后位: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Cl-、K+通透性增加,主要是Cl-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产生局部超极化的电位变化。

3. 中枢延搁:兴奋在中枢内常需要经过多突触的传递,每一突触传递约需0.3~0.5ms,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耗时多,称为中枢延搁。

4. 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稍受另一神经元轴突末稍的影响而产生局部去极化,使其在突触传递时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小而不能产生兴奋,表现为抑制效应。 5. 牵涉痛:内脏疾病往往使体表一定部位产生疼痛和痛觉过敏的现象称为牵涉痛。

6. 脊休克:突然离断脊髓,断面以下脊髓暂时失去反射活动的能力,呈现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