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导学: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无数,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们知道原因了吗?

4.小结:王冕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这首诗表面是在写墨梅,其实讲述的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志向。相机在“清气满乾坤”前写“人”,在后面“托物言志”。

5.导读:梅花与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人物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你们能读出那一份气节来吗?

6.激情引读: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问王冕:王冕啊王冕,若是再无人欣赏你的才华,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

王冕啊王冕,要是你到了风烛残年仍一无所有,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

王冕啊王冕,若是你现在还能听见我的声音,我想问你,700多年过去了,你还会守着那份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情操吗?

7.小结:同学们,诗人咏梅,咏的是梅之淡雅、梅之清香,咏的是梅之精神、梅之气节、梅之情操。他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啊!他咏的是梅,言的是志啊!

要引导学生拓展多位诗人的吟梅之作,加深感悟的同时丰厚积淀。

8.拓展阅读:

于是,林逋要咏梅,咏的是梅之恬淡。(屏显: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

王安石要咏梅,咏的是梅之高洁。(屏显: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也要咏梅,咏的是梅之与世无争。(屏显: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真是:一树梅花千首诗,铸就中华民族魂。

设计意图:反复引读,一次次追问,一次次升华,诗意语文的魅力尽在教学艺术之中。语文具有工具性,但又具有人文性,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步入人的心灵世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中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中的力量。

五、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砚、乾、坤”,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 2.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3.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乾”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

4.学生再次观察生字“砚、坤”,先观看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 5.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识字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书写指导,培养正确的书写方法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把古诗背给喜欢的人听。

2.搜集“咏梅”的古诗,制作手抄报。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加深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内化积淀。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寒 孤 夜 满 冰清玉洁 英勇无畏

墨梅

教学反思

1.关注预习习惯培养。

梅:花开淡墨痕?

?托物咏志

人:清气满乾坤?

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和古诗有关的资料。为古诗学习和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抓住对关键词“寒”“孤”“夜”“满”“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

3.注重在读中促进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特别是激情引读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内化了学生积淀。

第 七 单 元 20 古诗三首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 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