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法泛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缘起法泛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随其赞叹供养缘而不变也。如遇打骂则瞋,受赞叹而喜,便非随缘而是染缘了。

心无所住,则是无心,无心则不碍万法,故能随缘万应。于是舒之则能应万法,卷之则会归一心。一不碍于无量,则理不碍事。无量不碍于一,则事不碍理。无量不碍无量。一一法各不相碍,则事事无碍。如此一切无碍,谓之如如不动,不动如如。

知一切法如幻皆空,于是心无所住。于一切法心无所住,于是虽见而无所见。见而无见,则可不动于念,不生分别想。于一切法不生分别想,便可以平等心分辨一切法了。一心平等,便是不住一切法,则此心曰“正”。能以空寂照,便名“遍知”。

所以学佛人,但能心无所住,不染诸缘,不生分别妄想。不见有人,不见有我,莫生贪,莫生瞋,莫生憎莫生爱,亦无争胜负之心。但这样除去许许多多的妄想,于是心无所着,还我本来清净,如此便是修学无上菩提也。故此心但除却妄想,不生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便可与佛斋了。

如此之法,唯证乃得,不在言语文字。但须心无所住,则不见同异、彼此、是非,一切诸见皆空。即此“空见”亦空,不寄言,不着迹,绝一切对待,是则与菩提相应矣。故若得顿悟一心,须是行起解绝,契合相应。非是言说文字之功也。故古德云,徇世名字,如狗逐块。

可怜众生迷倒,不知心本无住,无住则净,净则明。却妄自动念生想,起惑成闇。于是明反成无明,觉反成不觉,此皆由执幻染心故耳。所以修道人,但能凝然心无所住,则见自性湛寂。若觉自性湛寂,则菩提朗月,涅槃净空,自然显现。

但能心中不染无物,便是心无所住。此心凝然无寄,不寄妄,不寄觉。妄、觉二念俱息,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则是心无所住也。若能心与无住相应,方会诸法寂灭,取证真如。这样才是了脱生死之道也。

虽然心无所住有如此之利益,但是我等具缚凡夫,乱心难制,或业难除,欲求心无所住,实是难上加难。若不假方便,难望成此

功德。今有念佛法门,世尊以无上悲愿传于世间。欲度罪苦众生,速离苦海直登觉路。故我辈众生,勿负佛旨,当信受佛语,依教奉行,而修持也。

云何谓念佛法门,能取证无住呢?凡夫无量劫来积诸惑业,故妄想散乱,难得净除。若借念佛功德,即得乱心顿止。故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当我们念佛时,一句佛号须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话虽如此讲,学佛须取其法要。这一句佛号,只要至诚恳切,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还之于心了。因为耳根一摄,六根都摄。只要将一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必然有目不睹,有耳不闻——只听佛号码故。有鼻不嗅。有口而无妄语——唯念佛号故。有身不觉。有意不乱——唯观佛号故。如此一句佛号当下,散乱心即止,因为六根都摄故。故持名念佛,为辟散之捷径,证一心之坦途。

当此之时,便得心无所住,何以故?若心有住着,势必驰散也。心不驰散,即是一心不乱也。正以心无所住,故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正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故心无所住。

心无所住日寂,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曰照。斯即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以常寂故能常照,以常照故能常寂。故曰常寂而照,常照而寂。常寂故曰寂寂,常照而是惺惺。虽惺惺而不乱,虽寂寂而不滞。故曰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寂则无念,惺惺则心念分明,是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无念则性空,心念则缘起。是知以缘起故,乃有念佛法门也。阿止念佛法门,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无不是依缘起而立。若非缘起,便无一切法门。

虽然由于佛号听得清楚明白,而得心无所住。但是此时,心亦不住于佛号。何以故?若心住于“阿”,便听不清“弥”。心住于“弥”,便听不清“陀”。心住于“陀”, 便听不清“佛”。乃至心住于第一声佛号,便听不清第二声佛。今句句佛号听得清楚明白,故知心无所住。不仅如此,而此时即此“无住”,亦复不住也。

所以念佛法门,殊胜微妙不可思议。念佛为因,往生为果。一念甫起,便是始觉,阿弥陀佛,即我本觉也。若能念到照而寂,寂而照,一心不乱,便是始觉合于本觉也。所以若求心无所住,以念佛法门最为方便。

法界无界,唯是一心。十法界本来清净,然随心而现。心染则现六凡,心净则现四圣,故十法界中凡圣两道,不出一心。是故经云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法因心生,是无法也。心因法生,是无心也。故十法界唯是一大缘起,无法无人。修道之人,但须自净其心,勿须他求。

佛得法界心,故与一切众生心同。何以故?法界者无界也,佛心者无心也。以无心会无界,故曰法界心。虽然法界无界,但须以无心契合。如果心落有中,必生取着,若生取着,便成魔业。若以无心契合,则境智相应,能所冥合,于是能获解脱,而顺乎无生。佛是无心道人,以无心故,与一切众心心同。故能知一切众生心所法,以如是故,佛能化一切众生心,转六凡成四圣。

凡夫迷于法界,落十八界中。于十八界中,取着于我,妄自取相分别,妄见心境有二。于是取四相起三毒,以惑业因缘,落诸苦道。凡夫若能如实知见,当缘境之时,即知一切境界,皆是自心所变之相分。便能离四相去三毒,于是业报自息矣。

十法界即自心性,我心能见,还见我心。故能见所见,能造所造,皆是一心。离一心以外,更无一法可得。何以故?因为一切法无非缘起,而缘起性空,故心外无一法可得。而此一心,亦是缘起性空。以心空无自性故,所以能与一切法相应。以与一切法相应故,是曰灵知不昧。以灵知不昧,始名之为心。此即无心与无界契合之理也。是知心者其名也,灵知者其实也。

于此可知,以缘起故,始成唯心所造唯识所现。因为缘起故,一切法性空。而众生迷惑,于性空中,妄执一切幻相为实有。执一切幻相为实有故,于是起惑造业。

谈到这儿,必须提醒大家。佛法所谓空者,非是绝对的无也。若谓是绝对的无,那便是断灭空。当知佛法所谓空者,即是缘起也。

缘起名空,空名缘起,是为佛所谓空者也。凡明白缘起者,见外境之时,便知外境悉是自心所现。自心所现之相分,还与自心作缘。由于境缘现前故,心法当即由之而起。所以十方法界中,“空”者法尔如是,“缘”亦法尔如是。因为“缘”无性,缘无性则不碍空,是故对缘说空。“空”无性则不碍缘,是故对空说缘。

如果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知法无性,心即不起。心若不起,即与无性法冥合。如此则智境如如,一切无碍,是名曰佛。所以修道人若能一心不起,当下即是根本智也。是以若能对境一念不生,便得六根清净。若得六根清净,万法自然无咎矣。 一心起观,观无性之心也。随缘而遇,缘无性之境也。无性随于净缘,即成佛道。无性随乎染缘,即成六凡。故无性外不见纤毫之法。无有纤毫之法,非无性所摄也。

故谈缘起,必归于唯心。一切差别法,无非因缘而起。一切差别法,亦无非唯心所造唯识所现也。故经云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

既知一切唯心缘起,缘起唯心,而唯心即是诸法实相,而缘起即是实相诸法。诸法实相便是无量即空,实相诸法便是空即无量。是故因亦实相,果亦实相,实相无相,终不妄起分别。如此平等一心,不生执见,终成圆圆满果。

故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相即性之相,是一中之多也。性即相之性,是多中之一也。

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遍满故,所以空即无量,无量即空。以空即无量故,所以法界缘起,诸佛法身化现无量身。是以诸佛身者,从法起报,从报起化。报者报法身也。化者化法身也。既然报化二身皆是法身,而佛与众生同一法性身,故佛之三身,可于众生一心中得。

故诸佛法身即是空义,报化二身即缘起义。约缘起言,一切诸法,无不是佛法身所化。若总言佛法报化三身言,则诸佛皆是法界身。

诸佛法身无有定相,以度生方便故,随种种缘而示现之。故经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