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收入与支出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宏观经济学-收入与支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九章 收入与支出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产出为什么围绕其潜在水平波动。本章提出了真实产出波动的初步理论——凯恩斯收入决定模型。这个模型非常简单,假定价格完全没有变动,在既定价格水平,厂商愿意出售任何数量的产品,在这个假定前提下,支出决定了收入和产出。

一、总需求与均衡产出

总需求是经济中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总量(AD):AD?C?I?G?NX

1、 当生产的数量等于需求的数量时,产出处于均衡水平。

Y?AD?C?I?G?NX

2、 当总需求与产出不相等时,就出现了非计划库存投资或负的投资。

IU?Y?AD

其中,IU表示非计划库存。有过量库存时,厂商将减少生产直到产出与总需求再度相等时为止;反之,如果产出低于总需求,库存减少直至均衡再度恢复为止。

二、消费函数与总需求

消费是总需求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先来考虑消费的决定。为了简化,我们略去政府领域和国际贸易,因此NX和G均为零。

(一)消费函数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也会提高,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之间究竟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呢?不同的消费理论对此有不同的描述。我们在此介绍的是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凯恩斯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C?C?cY (C>0,0?c?1)

变量C,即函数的截距,表示收入为零时的消费水平;系数c,即函数的斜率,有一个特别的名称,我们将其成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消费。

AD AD0 AD=Y E AD?A?cY C?C?cY A

(二)消费与储蓄

收入不是花费出去,就是储蓄起来,于是任何解释消费的理论就等于解释储蓄行为。 因为S?Y?C

所以,将C?C?cY (C>0,o?c?1)代入上式得出

S?Y?C?Y?C?cY??C?(1?c)Y

(1?c)为边际储蓄倾向,即s?1?c

(二)总需求与自主支出

现在,在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将政府支出、税收和对外贸易加入模型。但暂时假定每类需求都是自主的,即在模型之外决定的,特别地不取决于收入。这里假定投资为I,政府支出为G,税收为TA,以及净出口为NX。

AD?C?I?G?NX

?C?c(Y?TA)?I?G?NX ?(C?cTA?I?G?NX)?cY ?A?cY

其中A不取决于收入水平,是自主的支出。但从AD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总需求也取决于收入水平,它随着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因为消费需求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

(三)均衡收入与均衡产出

利用方程AD?A?cY,确定产出与收入的均衡水平。我们知道,均衡收入水平是使总需求等

于产出的收入水平。

从上图可知,由于AD=Y(45度线)是表示总需求与总产出相等时的线。

AD?A?cY,只有在AD=Y相交的点,才会实现总需求与收入水平的相等。在任何偏离E

点的产出水平,都有内在的力量将偏离状态拉回稳定的均衡状态。

(五)均衡产出的公式

?Y?AD 决定均衡产出水平 ?Y?A?cY?Y0?1A 1?c从公式知,给定A,c越大,Y0越大;给定c,A越大,Y0越大。

(六)储蓄与投资

1.在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实现均衡时计划投资等于储蓄。回到图9-2,我们可以比较形象地理解这层关系。

(1)总需求曲线与消费曲线的垂直距离等于计划投资支出; (2)消费曲线与45o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各收入水平下的储蓄; (3)在均衡收入水平且只有在此收入水平,两个垂直距离才相等。

2.若在一个有政府和对外贸易的现代经济体中来考虑,储蓄和投资之间可建立如下关系式

S?I?(G?TR?TA)?NX

三、乘数

在本节中,我们将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增加一单位自主指出,能够提高多少均衡收入。 问题1:在均衡状态下,收入等于需求,增加1单位自主支出应该使均衡收入提高一个单位,对吗?

问题2:最终均衡收入会增加多少呢?

?Y??A?c?A?c2?A?L

2 ??A(1?c?c?L)

?1?A 1?c1。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正相关,c越大,?越1?c乘数:当自主支出变动一个单位时,均衡收入(产出)的变动量。 我们用?来表示乘数,本节中的??大。

四、政府领域

由于A的增加会使得均衡产出增加,而G、TR、TA又是自主支出的组成部分,而政府行为必将对均衡的收入的收入水平产生影响。

政府能以两种相互独立的方式直接影响均衡收入水平:第一,政府采购(G);第二,税收与转移支付(TR)。

1.考虑到税收、转移支付,现在的消费函数为

C?C?cYD?C?c(Y?TR?TA) (1)

2.令G?G,TR?TR,税率为t(即TA?tY) 则C?C?c(Y?TR?tY)

?C?cTR?c(1?t)Y (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