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近10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实证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近10年来我国教育支出的实证分析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决定了它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它的未来命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的发展失衡,严重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我国目前现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十分突出,城乡二元体制的严重阻碍,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教育支出的东、中、西部失衡,以及教育支出的城乡失衡。

关键字:教育支出;失衡;城乡二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日益崛起,社会主义制度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日益完善。教育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针对于过去的这些年里,我国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育支出的失衡、教育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下面,对于我国近十年来教育支出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教育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样,搭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顺风车,我国教育发展也取得显著提高。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国家财富增多,国家财富增多于是国家购买性支出增加,经济效益的形成,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增加,教育得到较好的发展;反过来,因为教育支出作为社会消费性支出,它也可以看作是一项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的正外部性,其投入增多,将会给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于是,教育的发展,它又将返回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正像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教育投入使得该国或该地区人力资本得到增强,进而就会带动国家或地区建设,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1】

过去的近十年,我国GDP年均增速达10.7%,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支出也在逐年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支出

逐年递增,其中,2000年,教育经费合计为38490806万元,2001年合计46376626万元,2002年合计54800278万元,2003年合计62082653万元,2004年合计72425989万元,2005年合计84188391万元,2006年合计98153087万元,2007年合计121480663万元,2008年合计145007374万元,2009年合计165027065万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经费合计的绝对值在逐年递增,并且,其绝对数值的变化量很大,相比2009年与2000年,2009年的教育经费合计比2000年的4倍还多。

然而,从另一个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来看。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国际来说,仍有不少差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

从20世纪末开始,就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来说,世界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8%,发展中国家平均超过4%,发达国家更是高达5%-6%。而我国的教育所占比重相对来说,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直处于3%以下,到达2002年才达3.32%,而2003年又降到3%以下,仅2.86%。同样,达到目前的近几年来,我国的这一比重始终处于4%以下,远低于发达国家乃至于发展中国家的指标水平。

因此,从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投入距离世界水平还有一定距离。不过,不可置否,我国目前也正在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加速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建设。具体的,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该目标自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

所以,国家教育的发展,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经费支出纵向绝对值的增长,还要体现在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横向世界水平靠近。从购买性支出的角度,政府

扮演的角色应该不仅仅只是个简单的守夜人,它更应该扮演一个园丁的角色,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同时,给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支出的东、中、西部失衡

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在面对发展国家经济的同时,必然会面对社会不公平问题。简单来说,当一个国家侧重的是经济增长效率,发展经济成为主要目标,社会公平问题便相对会被忽视。对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优先发展效率,然后解决公平,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的不公平。共同富裕,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动另一部分后富,于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过去了,贫富差距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显得愈加突出。具体的,东部发展与中西部发展的失衡,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失衡。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在教育支出方面,主要体现为东、中、西部的教育支出失衡。

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我国东部主要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自治区。中部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西部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10个省、自治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显示。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东部12个省自治区的教育经费合计总和约7485.5亿元,中部江西、安徽、湖北等9个省自治区教育经费合计总和约4062.8亿元,西部四川、重庆等10个省自治区教育经费合计总和约3145.4亿元。而东部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约44%,中部约占34%,西部约2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占人口总数不到一半的东部教育经费合计总和,比中西部两地区的教育经费合计总和的总数还多,教育支出的东、中、西部失衡主要体现在东部发达地区教育支出偏多,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支出偏少。

另外,从初、中、高等教育院校的数量来比较,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院校数量东部地区为1116所,中部地区为792所,西部地区仅450所。中等教育(初中)学校数东部地区为19432所,中部20527所,西部为14164所。初等教育(小学)学校数东部地区82839所,中部地区103683

所,西部地区70888所。

从这组数据来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主要分布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院校偏少,中等教育学校的数量,我国中部地区居多,初等教育也偏重于我国中西部。所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待我国的教育投入,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受益者是发展较快的东部,中西部地区只能享受到我国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利益分配,而对高等教育的分配呈现不平衡现象。

因此,对于政府来说,面对教育支出的失衡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政府的行为目标具有双重性:作为恢复和振兴本国经济的执行者,“经济增长”的目标成为政府运用公共支出手段的主要依据,但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应该以社会公平,为实现我国的共同富裕为目标,促进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所以,现阶段处于经济转型当中的中国,政府应该正确做好自己的定位,认真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社会公平这两方面的矛盾,协调发展,加快国家教育建设进步,努力消除教育投入与发展的失衡。

三、教育支出的城乡失衡

教育支出的失衡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体现。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坚持了走出去、迎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快了我国制度的改革,促进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但三十多年过去了,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在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严重阻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样,在教育发展方面,这个问题也依然突出。

关于城乡二元体制,厉以宁先生曾做过很好的论述。城乡二元结构自古就有,从宋朝算起,而城乡二元结构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体制实际上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的国有企业体制,二是城乡分割、限制城乡生产要素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这两个支柱支撑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和运转。【2】

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与城市分割,农村不能与城市享受同等的待遇,户籍制度的产生,使农民难以在城市落户,尤其是在大城市。另外,在社会最低保障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方面,农村一直都在接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同样,在教育方面,农村也深受这一制度影响,一直处于不公平待遇当中。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