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时”制度。加大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力度,防止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强化综合治理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以目前生态环境脆弱、对全局生态环境影响大的地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思路,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造林种草等相配套,切实抓好京津风沙源区、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地区、三峡库区、“三北”风沙区、北方草原区、黄土高原区、南方岩溶地区、东北黑土漫川漫岗区等重点区域和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上游、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抓紧编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尽快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治理石漠化地区。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及沿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3、抓好重点工程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西治、东扩、北休、南用”的思路,优化林业生态建设布局,继续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湿地保护与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已经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的地区,通过建设基本口粮田、发展农村能源、培育后续产业、实行生态移民、抓好禁牧舍饲等配套措施,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加快实施西部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抓好草场围栏,加快草场改良,建设人工饲草基地,发展牧区水利,加强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引导牧民定居。 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继续对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京津风沙源区、首都水源区、晋陕蒙砒砂岩区、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区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重点治理。加强对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和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鼓励支持农户、专业队及其它社会法人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推动农村“四荒”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 专栏6 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 ││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工程区内9418万公顷天然林和其他森林实行全面有效管护,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工程区造林579万公顷。 ││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以及北方风沙地区等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 退牧还草工程→在内蒙古东部、内蒙古甘肃宁夏西部、青藏高原东部、新疆北部四大片││区,通过建设草原围栏、补播重度退化草地,实行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治理严重退化草││原。 ││ 水土保持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00万公顷;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 ││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严重沙化耕地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34万公顷,配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9万公顷。同时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育、草地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及节水灌溉、生态移民等措施,对工程区内的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 ││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退牧还草644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0.65││万公顷,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防治、湿地保护、黑土滩治理80万公顷,鼠害治理209万公 ││顷,水土流失治理5万公顷。 ││ 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通过植被保护,

退耕还林,封山、造林、种草及草地治理,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搞好蓄水保土工程,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加大石漠化地区治理力度。 ││ 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和太行山绿 ││化、平原绿化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推进三峡库区绿化带建设。 ││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批自然保护区,继续实施对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拯救工程。 ││ 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222个湿地保护区,其中国家级湿地保护区49个,通过对水资源 ││的合理调配和管理等措施恢复重要湿地。 ││ 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加强林区道路阻隔、预警通信、了望监测等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树天牛等危险性或大面积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立林业有害││生物预防预警和应急体系。 ││ 草原防火工程→重点建设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等13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草原防火物资保障系统及火灾监测预警指挥系统。 │└────────────────────────────────────────┘

(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抓好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围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重点解决饮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东部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率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城乡统筹供水。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倡饮用水和其它生活用水分质供水。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采取水土保持生态缓冲带、生物净化等技术,加大对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的控制力度,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善灌排设施,加强干支渠和末级渠系建设,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灌区生产能力。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和土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结合水源工程建设,适量开发建设后备灌区。实施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提高中部低洼地区的排涝能力。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切实加强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五年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公顷,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33-200万公顷。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重点建设以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力争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200万户,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含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效解决农民生活用能、农村人畜粪便污染及农村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重视并加强沼气技术支撑及服务体系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有序开发小水电资源,按规划继续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一批绿色能源示范县。配合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建设能源作物供应基地。

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按照《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加快农村公路改造和建设,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西藏自治区视建设条件确定)。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

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完善中西部农村电网,提高农网改造覆盖率,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面。在电网延伸供电不经济的地区,根据地区特点,积极发展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

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加快实施气象卫星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建设,健全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人工防雹增雨(雪)能力。

┌────────────────────────────────────────┐│ 专栏7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开展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区生产能力。 ││ 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改造工程→更新改造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已有大型排涝││泵站。 ││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加强干支渠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创新工程管护运行机制,为││改造中低产田提供中型灌排工程。 ││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6亿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 农村公路建设→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约120万公里,东、中部地区重点建设建制村通沥 ││青(水泥)路,西部地区重点建设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和建制村通公路。 ││ 农村沼气工程→通过“一池三改”等措施,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200万户,鼓励和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 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建成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利用电网延伸、风力发电、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解决无电人口基本用电问题。 ││ 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工程→建设气象卫星的研制、发射和测控工程以及地面应用系统。 ││ 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工程→在全国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布点建设,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级雷达信息高速实时传输系统,以及国家和省两级雷达资料海量存储检索系统等。 │└────────────────────────────────────────┘

2、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减少的趋势,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总体规划,优化村镇布局。加大对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的保护力度。重点建设中心镇、中心村,积极稳妥地引导分散居住的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山区和丘陵地区,也可以自然村和村民小组为单位,引导散居、独居农户适当集中。结合生态移民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有计划地引导农民搞好移民搬迁和村庄迁建。在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的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二是要依法保障农民的权益。

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重点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设施。进一步研究解决好一些村的村内道路建设主体不清、建设资金缺乏等问题。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引导农民按规划建房,保护好农民对于宅基地的合法权益。结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动员组织农民清理农村垃圾污染,帮助解决一些农民的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加强村庄绿化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经济基础较好、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六)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起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完成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实施农村教师培训工程,力争在五年内使中西部地区50%的农村教师得到一次专业培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和引导城市教师及具有教师资格的其他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全社会教育体系,重点建设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强化政府责任,加强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农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到2010年基本完成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加强农村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服务。整顿农村药品和医疗器械流通秩序,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3、加快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县县有分中心、乡镇有基层分中心、村村有基层服务点。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落实向广大村民配送图书、报刊、音像出版物活动,到2010年全国建设20万个“农家书屋”。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到2010年为l0万个行政村建成简易硬化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